国学知识 分类图书

找到 2033 本图书

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

国学知识 佚名

文学的历史虽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过程,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却呈现为某种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文学史家根据这种特征划分出文学史的时代。在许多时候,文学史的时代并不和王朝的起讫相吻合,但在一些时期,由于王朝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孕育于其中的文学史具有一种相对的自足性时,以王朝为单位来叙述文学史,...

查看详情

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意象化诠释

国学知识 佚名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最富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他的宇宙论秉承传统的二元观念而更强调其间的共生依存关系。他在《周易外传》中曾说:“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乎?反而求之于心,抑未谂其必然也。”① 这种观念贯彻于文学思考,就在情与理、意与辞、情与景的关系上形成一系...

查看详情

孔子的“十字之戒”

国学知识 佚名

可以确信的孔子唯一一次亲口谈论“儒”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视之曰“十字之戒”。戒,即戒令,语出《周礼·天官·宰夫》:“掌其戒令。”按邢氏理解,这十个字系孔子“戒子夏为君子也”...

查看详情

素食与众生平等

国学知识 佚名

何为素食?素食又称斋或斋食,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素食指无腥(肉)之食物,《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说:“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征昌邑王典丧,服斩缞,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颜师古注称:“素食,菜食无肉也。”此即无肉而称素食。狭义的素食指佛教信仰者提倡的斋食...

查看详情

论大陆儒教派的学术理路

国学知识 佚名

关于“儒教问题”狭义地说就是大陆20多年以来一直争论的儒教(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构成了一个“是”与“非”的争辩历史;广义地说就是围绕儒学与宗教相关方面的问题群,形成了广泛而多样的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天主教来华以及稍后的中国礼仪之争,不但儒教非教说,而且儒教是教说也...

查看详情

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

国学知识 佚名

一、儒家、儒学与儒教儒家是一个学派,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家一词的对应者是其它学术流派,如汉以前儒家的对应者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国的学术流派,一九一一年后儒家的对应者是自由主义、...

查看详情

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

国学知识 佚名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论语》原典中,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学说,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积淀而成“诗兴”学说。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诗兴”学说尚存在非常广阔和深入探讨的学术空间。本文即从“诗兴”学说的理论根源...

查看详情

“四书五经”影响下的清代通俗小说编刊

国学知识 佚名

有清一代,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不受“四书五经”的影响。清政府袭用明制,以《四书》科举取士。康熙为《四书解义》作序,强调“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意将“君权正统”与“理学道统”相结合,借程朱理学维系统治秩序。官方的文化政策促使...

查看详情

秦统一原因略论

国学知识 佚名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迄今为止,探索秦统一原因的论述很多,均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近日,李禹阶教授在《制度效应与资源整合:秦王朝大一统原因再探》中指出,秦国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国家,本质上是秦国在制度重构与资源整合上不断调适的结果,取得凌驾于关东六国之上的巨大优势。王子今教...

查看详情

孔子母亲颜徵在的教子智慧

国学知识 佚名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孔子家语》记载:“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在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故,此后颜徵在和孔子相依为命。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孔子的成长与母亲的辛苦抚养和精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