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图书

找到 23436 本图书

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国学知识 佚名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作为思想,中庸之道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一个丰富与确定的过程;作为行动,中庸之道呈现出历史境遇中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给中庸之道的理解造成困惑,甚至带来误解。古人对于中庸之道的注疏论说,虽精当,但囿于知识形态而呈现弥散状,难见系统...

查看详情

唐代老子祭祀及道佛知识重构

国学知识 佚名

佛道两教对于隋唐时期皇权、礼制的渗透,是近年中古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唐代道教进入国家礼制的显著表现,是玄元皇帝庙、太清宫两种有关老子祭祀礼仪的成立,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宗教理念。对于玄元庙设立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其背后隐藏着的思想、文化史脉络,此前并没有得到清晰揭示。通过研究发现,在佛道论衡背景下,老...

查看详情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国学知识 叶嘉莹

这一篇文稿,原是四十年前我对于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研究中的一节,全部研究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王国维这一位人物的研究;第二部分为对于他的文学批评之研究。第一部分曾写为论文两篇,一篇题为《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另一篇题为《一个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王国维死因之探讨》,此二文曾...

查看详情

晚清诗人黄遵宪

国学知识 佚名

一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同时也自然开始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一部近代史可以说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统治者逐步侵略和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斗争史。这种斗争自然也反映在文化战线上,因此在晚清的许多文学作品里,无论是诗文或小说,比之过去封...

查看详情

道教精神略论

国学知识 佚名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这是教外一些人士仅凭表面印象得来的感受,而这些印象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不否认实际生活中的道教有教派繁多、成员复杂、道术诡异的情况。但是,第一,任何宗教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非独道教为然,教内人士亦常自...

查看详情

论康有为、谭嗣同对佛学的共同关注

国学知识 佚名

近代哲学家大都崇佛、好佛,以至于梁启超惊呼:“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1]这个评价难免有夸张之嫌,却也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代哲学家具有深厚的佛学素养,佛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康有为、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作为中国近代佛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生俱来的近代烙印和时代...

查看详情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国学知识 佚名

一、《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载有老子西行的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过,关于老子出关而“莫知其所终”的记载即使在司马迁那...

查看详情

佛教苦乐观

国学知识 佚名

苦与乐,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苦乐观,实乃每个人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苦乐观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陀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专讲苦,第三灭谛实质是讲寂灭苦而获得究竟的乐,讲造成苦之原因的第二集谛,和达到常乐涅槃之道的第四道谛,实际上也都围绕苦与乐这一主题。四圣谛说明:消灭...

查看详情

《中庸》人生美学的三重维度

国学知识 佚名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中庸》作为儒学的经典篇章,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以中庸之道为审美方法与道德原则,在追求超越与生活理性之间讲求不偏不倚的适宜与平衡,揭示了生命之美的真谛与存在的意义,体现了儒家...

查看详情

《庄子·天下》的合道之治

国学知识 佚名

《庄子·天下》(以下简称《天下》)提出了人们在认知和应对世界的问题上应达到的理想之境,展现了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早期中国思想派别对该问题的不同思考侧重,并通过对“方术”各异的纷争思想局面的评议进一步论证了何为理想之境。《天下》饱含对天下治乱的忧患意识,认为秩序治乱与对世界的认知偏好及其应对之方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