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选译

作者: 佚名 分类: 儒理哲学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一上下其手最可恨

【原文】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1),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2)。郑皇颉戌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3),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4),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5)。”下其手(6),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助遇丁丁。弱焉(7)。”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师以皇颉归。

【注释】

①楚子:楚康王,名昭,共王之子。雩(yu)娄:越国地名,在今河南商城东。(2)城麇(jun):郑国地名。(3)皇颉:郑国大夫。穿封戌:人名楚国方城外的县尹、公子围:楚共王之子,康王之弟。(4)上其手:高举他的手,指向公子围。(5)贵介:贵宠,尊贵。(6)下其手:下垂他的手,指向穿封戌。(7)弱:战败。

【译文】

楚康王和秦国人侵袭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国有了防备就退了回去。于是又去侵袭郑国。五月,到了城麇。郑国的皇颉驻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说:“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于是就叫俘虏站著。伯州犁问道:‘我们争夺的,是您这位君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著手说“这一位是王于围,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伯州犁又下垂著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官。是谁俘虏了您?”俘虏说;“我遇上王子,打败了。”穿封戌听后大怒,抽子围,没有追上。楚国军队把皇颉带了回去。

【读解】

上下其手”这个成语便出自这个故事,意思是说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在为利益发生纷争的场合,当事人的心理、仲裁者的心理,都是十分微妙的,各人心里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盘,在算计著对手。当事人发生争执不必说了,而仲裁者则是个关键因素。仲裁者是否能公正客观,是否为自己的私利打算,直接影响到纷争的结果。

仲裁者公开表明态度,站到争执的某一方,这时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争执的参与者。最叫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仲裁者表面上装出公允,显得没有参与,实№上却暗中为自己谋取好处,又不给他人留下任何作弊的把柄。想要指控他偏袒,但拿不出任何证据,他甚至还可以对你假惺惺地表示理解和同情。

要知道什么叫阴险,伯州犁的做法就是示范。这种人如同隐藏在阴暗角落的敌人,危害性比公开拿枪站出来的敌人要大得多,更让人痛恨。因此,锋芒所向,不应仅仅指向贪婪者,更应指向阴险的作弊者。

图书目录

前言 1/34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34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3/34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4/34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5/34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6/34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7/34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8/34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9/34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10/34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11/34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12/34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13/34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14/34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15/34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16/34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17/34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18/34 祁奚举贤(攘公三年) 19/34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20/34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21/34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22/34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23/34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24/34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25/34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26/34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 27/34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28/34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29/34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30/34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31/34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32/34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33/34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34/3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