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选译

作者: 佚名 分类: 儒理哲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图书目录

前言 1/34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34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3/34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4/34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5/34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6/34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7/34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8/34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9/34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10/34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11/34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12/34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13/34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14/34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15/34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16/34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17/34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18/34 祁奚举贤(攘公三年) 19/34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20/34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21/34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22/34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23/34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24/34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25/34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26/34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 27/34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28/34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29/34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30/34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31/34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32/34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33/34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34/3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