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选译

作者: 佚名 分类: 儒理哲学

前言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是这一税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怀疑,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左传》的编定成书是在战国初年。

西晋的杜预将本来分开的《春秋》和《左传》编在一起,加上前人的注释,称为〈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孔颖达为杜预注作厂疏并附上陆德明的《左传音义》,称为《春秋左传正义〉。今大我们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左传》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经”,在宋代列人“十三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们这里选录的《左传》原文依据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左传》原本只有纪年,没有篇目,选录的篇目是后加的。

图书目录

前言 1/34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34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3/34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4/34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5/34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6/34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7/34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8/34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9/34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10/34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11/34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12/34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13/34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14/34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15/34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16/34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17/34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18/34 祁奚举贤(攘公三年) 19/34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20/34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21/34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22/34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23/34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24/34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25/34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26/34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 27/34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28/34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29/34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30/34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31/34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32/34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33/34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34/3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