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朱熹 宋代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

爬上百丈山大约三里路,右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是陡峭的石壁,用石头垒成台阶,爬了十几级才过去。从这里开始,山中的美景逐一展现。沿着台阶向东走,就看见一条小溪,水流清澈。一座石桥横跨在溪上,四周长满了苍老的藤蔓和古树,即便是盛夏正午,也感受不到暑气。溪水从高处流下,发出潺潺的声音,悦耳动听。过了石桥,沿着两岸曲折而上,便看到山门。这里有三间小屋,容纳不下十个人,但前面可以俯瞰溪水,后面靠近一个石池,微风从两座峡谷间吹来,整日不断。进门后,石池上又有一座石桥。过了桥向北走,踩着石梯,走上几级便到了一座寺庙。寺庙只是几间破旧的小屋,低矮狭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有西阁风景优美。西阁下方,西谷中的溪水穿过石缝奔涌而出,与南边和东边山谷的溪水一起汇入石池中,再从池中流出,形成之前提到的小涧。西阁正好位于水流上游,面对着水石激荡的地方,景象十分有趣。背后则是山壁,没什么可看的。但夜晚躺在阁上,枕边整晚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时间久了更显幽静,令人感到格外喜爱。
走出山门向东走十几步,就到了一座石台。石台下面紧挨着陡峭的崖岸,显得幽深险峻。从树林间隙往东南望去,可以看到瀑布从前方岩洞中喷涌而出,垂直落下几十尺。水花四溅,如同散落的珍珠和喷洒的雾气,在阳光照耀下璀璨夺目,让人无法直视。石台位于山西南方向的一个缺口处,正对着芦山,其中一座山峰挺拔秀丽,数百里范围内的群山高低错落,也都历历在目。夕阳西下时,余晖横扫大地,山峦被染成紫色和翠绿色,层层叠叠,数不胜数。清晨站在台上向下看,只见白云铺满河川,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远处和近处露出云海的山峰,仿佛漂浮游动,有的冒出,有的隐没,瞬息万变。石台东侧原本无路可通,乡民凿开石壁修出石阶供人通过,并在石台东侧建了一座神祠,人们常在这里祈求雨水或免灾。胆小的人可能不敢走过这段险路。山上值得观赏的地方,到这里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我和刘充父、平父、吕叔敬以及表弟徐周宾一同游览了这座山。大家各自写诗记录这里的美景,我又详细整理了这些内容。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和瀑布。我为每一处景点分别作了一首小诗,以标记它们的特点,献给同行的朋友,也借此告诉那些想来却还没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