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亭(并叙)》

苏轼 宋代
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
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
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
(古语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
十年之计,树之以木;
百年之计,树之以德。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翻译

麻城县的县令张毅,曾在道路两旁种下万棵松树,为过往行人提供荫凉,并因此命名了他的亭子。然而不到十年光景,留存下来的松树已不足三四成。他心疼自己的一片心意未能被后人延续,便写下这首诗以表感慨。他原本期望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栽种下的是树木,寄望的是长远的德行传承。(正如古语所言:短期规划种植粮食,中期则植树造林,而百年大计在于培养品德。)假若每位县令都能像掌管粮仓那样用心,那么这亭边的松树定会如子孙后代般枝繁叶茂。无奈天公不保佑,让这些松树免遭砍伐之灾,也只有野外的火似乎还怜惜它们雪中屹立的姿影。试问最终能有多少株松树长得需几人合抱那般粗壮?恳切地希望人们能铭记这首诗中的教诲,如同珍视强弓一般,勿忘前人栽树之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