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篇(并序)》

卢熊 明代
高陵者,吴武烈皇帝所葬,在今平江盘门外三里。
其妻吴夫人,子长沙桓王,皆附焉。
至正廿三年冬十一月,熊与同郡沈征君伯熙父访之。
征君因言:“余向曾过此,闻父老言地属沙湖金氏墓,上有木如虬龙然,每阴雨,若鬼物操舟荡漾之状。
人或逐之,不见。
寻伐树掘地,得金船长二尺许,其怪遂息。
距今四十余年矣。
”是日徘徊其下,久之而归。
因作此诗,且为著辨,以启封殖之端云。
炎精昔衰谢,海内皆鼎沸。
董卓乱天常,曹瞒据神器。
皇图竟沦没,昭烈尚颠沛。
大野龙蛇斗,强弱共吞噬。
有吴起江东,父子迹相继。
破虏既忠壮,讨逆亦猛锐。
发愤兴王业,指顾定吴会。
句章破妖党,长沙掳勇鸷。
灵威慑遐迩,义声薄中外。
叱咤宛颍平,驰骋风霆厉。
园陵赖修塞,山越销氛沴。
徇国誓捐躯,赍恨悲早世。
四叶垂鸿烈,三方开鼎峙。
庙号极尊崇,功德褒显谥。
□□□□□,补益见明智。
当年奉烝尝,同穴祔幽竁。
后代得贤令,洒扫给奴隶。
斯文传至今,读者为歔欷。
讵知岁月久,椎剽堕奸计。
铭传赤乌字,镜括苍螭鼻。
瑰珍付豪敓,遗甓留款识。
或云金龙船,光怪发灵掞。
云旗纷蹇,鬼物啸阴晦。
登陟增感伤,宰木亦斩刈。
骊山锢三泉,徒为身后累。
俯仰千载余,英雄凛生气。
伊谁任封殖,激劝由长吏。
陈诗系风教,拭目睹高谊。
魂兮或可招,欲效楚人{此夕}。

翻译

高陵是吴武烈皇帝的安葬之地,就在今天平江盘门外三里远的地方。他的妻子吴夫人、儿子长沙桓王也都附葬在这里。至正二十三年冬天十一月,我与同乡沈征君伯熙父一起去探访这个地方。征君说:“我以前曾来过这里,听当地老人说起,这块地原本属于沙湖金家的墓地,坟上有棵大树,枝干虬曲如龙。每到阴雨天,就仿佛有鬼怪驾着船在水面上游荡。有人去追赶,却又什么都看不见。后来有人砍了树、挖了地,果然挖出一只两尺多长的金船,从此那些怪异现象也就消失了。这件事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那天我们在陵墓下徘徊许久,久久不忍离去,最后才返回。因此我作了这首诗,并写下这篇记述,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古迹保护的重视。
昔日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作乱,破坏纲常;曹操趁势而起,窃据权柄。皇统终归沉沦,昭烈帝仍在奔波流离之中。天下英雄逐鹿,强者弱者相互吞并。孙氏崛起江东,父子相继建功立业。破虏将军忠勇壮烈,讨逆将军英猛果决。他们发愤图强,振兴王业,转眼之间便平定了吴会一带。攻破句章叛军,在长沙擒获敌将。他们的威灵震慑四方,义名传遍中外。叱咤风云,横扫宛、颍,驰骋战场,气势如雷霆般迅猛。陵寝得以修缮,山越之乱也逐渐平息。他们誓死报国,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四代子孙继承伟业,三国鼎立之势最终形成。庙号尊崇无比,功德昭彰,谥号褒扬显赫。他们以智慧补益社稷,深谋远虑,令人敬佩。当年祭祀隆重,同穴合葬于幽冥之中。后世又得贤明官吏主持修护,洒扫陵园,役使仆从。这些事迹流传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叹不已。谁能想到岁月流逝之后,竟有奸人暗中打主意,盗掘古墓,毁坏遗迹?墓中赤乌年间的铭文,铜镜上的苍螭纹饰,珍贵文物被豪强抢夺,残存的砖瓦上还留有款识。有人说那金船就是灵异显现。云旗飘扬,鬼物夜啸,阴气森森。登临此地更添悲怆,连古木也被砍伐殆尽。秦始皇骊山陵虽固若金汤,却也难逃身后之累。千年已过,回望这段历史,仍能感受到英雄们的凛然生气。如今谁来负责守护这些陵墓?激励百姓、倡导保护的责任,应由地方官员承担。我把这些写成诗篇,旨在教化人心,愿世人共勉。若魂魄尚在,或许可以招回,我也愿效仿楚人的招魂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