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陈第 明代
子期闻磬,觉有深悲。
召而问诸,母子仳离。
杀人者死,父怨匪追。
母输官酿,三年于斯。
量所以赎,贫莫为赀。
身又公役,曷遂我私。
悠悠长夜,痛结肝脾。
心固非臂,臂非木椎。
悲存乎心,木石应之。
奈何一气,形隔而亏。
忿生衷隐,渐至交夷。
有亲靡孝,有子弗慈。
招谗维本,召弑实基。
明明恩纪,忍底沦澌。
侧闻是事,如何弗思。
¤

翻译

子期听见寺中的磬声,内心感受到了深刻的悲凉。他召来人询问,得知是一对母子被迫分离的故事。按照律法,杀人者理应处死,但父亲的怨恨并未因此消减。这位母亲为了缴纳官府的酒税,已经辛勤劳作了三年。她想要以劳役抵债,却因贫穷而无法筹措足够的钱财。而她自己又身负公家的劳役,何时才能了结这私下的苦楚。漫漫长夜,哀痛深深纠结在她的肝肠之中。心中虽然满是悲伤,但这悲伤却如同击打在木石之上,得不到回应。可叹的是,一口气息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形体就被隔绝,情感也变得亏欠。内心的愤懑与隐藏的委屈渐渐演变成了彼此的疏远。亲情中缺乏孝顺,子女间不再慈爱。招致谗言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基本的伦理情义,而这正是导致背叛与杀戮的基石。明明应该紧密相连的恩情与伦理,怎能忍心任其沦丧殆尽。我侧耳听闻此事,怎能不深思其中的教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