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李薰 宋代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翻译

从前送你离开,如今又来迎接你归来。迎来送往,我虽不觉辛苦,倒是你一路奔波受了累。这天灾该归咎于谁呢?大地干涸,水旱交替。一场水灾的阴影还未散去,干旱的威胁又接踵而至。百姓只能叹息哀怨,却不知原因所在。或许只有仰仗佛力,才能平息上天的怒意。
我心中满怀虔诚,点燃一炷香,寄托一份心愿。香烟刚刚升腾而起,乌云已悄然遮蔽了天空。紧接着几滴雨点急促落下,仿佛天地都换了模样。
老僧笑着对我说:水灾和旱灾自有定数。人的德行若不能通达上天,就算再怎么祈求也无济于事;官员难道真的有德之人吗?天意难测,怎会轻易回应?再看那雷公被鞭策,大雨倾盆而下,随风飞洒。心要安定沉稳,无论行走还是停驻,都不应动摇;狂奔疾走不停歇,只怕尘世的污浊染心。
回想太平年月,十五天里总有一场风雨。如今官府不再迎送劳顿,你也得以安顿身心。我低头致谢,感激你的谆谆教诲。写下这首诗刻在长松之上,希望后来之人还能从中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