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梅圣俞问隐》

谢绛 宋代
圣俞一幅书,间我小隐居。
小隐讵有异,筑室数亩馀。
岩壑不峻崒,田园非美腴。
所欲近丘墓,岁时来扫除。
先人梦读史,尊道本圣徒。
绝笔于此诗,子孙无忽诸。
刻石置中堂,且使过者趋。
题榜为服训,义取铭盘盂。
后岭双松亭,径术何逶迂。
下临富春渚,万象生有无。
东偏作草舍,可以施琴壶。
门前碧塘水,万本栽荷蕖。
风来触香气,长著人衣裾。
澄水泱泱流,黍稻可勿枯。
柔桑及美果,种广莫记株。
涧草不识名,野禽多异呼。
坐此易岁晏,自与人世疏。
在昔东陵侯,瓜垅犹亲锄。
杨恽谢九列,种豆南山隅。
余尝有此志,来者安敢诬。
诛茅实绑本,解组当后图。
是时考槃赋,從我者谁欤。
近来傅越石,趣尚若不殊。
傥闻丘樊往,不顾升斗储。
如君美才具,日月升云衢。
安敢预招挽,粗自陈其愚。

翻译

圣俞写下一幅书信,问我关于隐居的小天地。这小隐居其实并无特别,不过是建在数亩土地上的几间简舍。周围的山岩沟壑并不险峻,田园也非肥沃之地。我之所求,不过是住得靠近先人的墓地,年年岁岁能来此清扫祭拜。先人在梦中阅读史书,尊崇大道,本就是圣贤的信徒。这首诗成了我的绝笔,希望子孙们不要忽视遗忘。我将它刻在石碑上,立于厅堂中央,也让过往的人们能够驻足一读。题写匾额为“服训”,意在让人铭记,如同盘盂上的铭文。后山上有座双松亭,路径曲折蜿蜒。从那里俯瞰富春江,世间万物生生灭灭,尽收眼底。东边搭建了草屋,适合安置琴与酒壶。门前是碧绿的池塘,万株荷花栽种其中。微风吹过,香气袭人,仿佛沾染在衣襟久久不散。清澈的水流悠悠,滋养着稻谷免于干枯。柔嫩的桑树和累累的美果,种植广泛,已数不清多少株。山涧中的野草名字不为人知,林间的鸟儿叫声各异,坐在这里,岁月悄然流逝,与尘世渐行渐远。昔日有东陵侯亲自耕种瓜田,杨恽辞官南山下种豆。我曾怀有这般归隐之心,未来者怎敢妄加非议。芟除茅草,实为回归本心之始,而解下官印,则是日后图谋之事。那时若作《考槃》之赋,谁会与我同行呢?近来听说傅越石情趣相投,或许他不计俸禄多寡,也会向往这山林生活。如果你拥有如此美好的才情,必将如日中天,直上青云。我又怎敢提前挽留你,只能坦诚地说出自己这份愚拙的想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