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清代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翻译

读书时,如果只是追求过目不忘,其实是最没用的。眼睛匆匆一扫,心里却来不及细细品味,脑子里装不下太多东西,来来回回地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戏场里的美女,一眼就过去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千古以来,谁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能比得上孔子呢?他读《易经》读到穿书简的绳子断了三次,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越是深入研究,就越能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越探索越觉得深不可测。即使是天生聪明、行为自然的圣人,也不会放弃刻苦学习的努力。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两遍,但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一直读到四更天,老吏都觉得辛苦,而东坡却依然兴致勃勃。难道他是因为一遍就能记住,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吗!像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这些人,一生中一本书都不重读,最终也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过目成诵的人往往什么都记,这又是一个缺点。比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在《项羽本纪》里,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几段最为精彩。反复诵读这几段,让人既感动又兴奋。如果整部《史记》,每一篇都读,每一个字都记,那岂不是成了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笨蛋!更有甚者,连一些小说、传奇故事、低俗戏曲以及打油诗,也都要记在心里,就像破烂的橱柜里装满了臭油和坏酱,这样的脏乱真是让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