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及弟子 先秦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拼音

jì shì jiāng fá zhuān yú.季氏将伐颛臾。rǎn yǒu jì lù jiàn yú kǒng zǐ yuē:" jì shì jiāng yǒu shì yú 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kǒng zǐ yuē:" qiú! wú nǎi ěr shì guò yǔ? fū zhuān yú, xī zhě xiān wáng yǐ wéi dōng méng zhǔ, qiě zài bāng yù zhī zhōng yǐ, shì shè jì zhī chén yě.”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hé yǐ fá wèi?" rǎn yǒu yuē:" fū zǐ yù zhī, wú èr chén zhě jiē bù yù yě.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kǒng zǐ yuē:" qiú! zhōu rèn yǒu yán yuē:" chén lì jiù liè, bù néng zhě zhǐ.”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wēi ér bù chí, diān ér bù fú, zé jiāng yān yòng bǐ xiāng yǐ? qiě ěr yán guò yǐ.’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hǔ sì chū yú xiá, guī yù huǐ yú dú zhōng, shì shuí zhī guò yǔ?" rǎn yǒu yuē:" jīn fū zhuān yú, gù ér jìn yú fèi.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jīn bù qǔ, hòu shì bì wèi zǐ sūn yōu.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kǒng zǐ yuē:" qiú! jūn zǐ jí fū shě yuē yù zhī ér bì wèi zhī cí.”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qiū yě wén yǒu guó yǒu jiā zhě, 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 bù huàn pín ér huàn bù ān.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gài jūn wú pín, hé wú guǎ, ān wú qīng.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fū rú shì, gù yuǎn rén bù fú, zé xiū wén dé yǐ lái zhī.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jì lái zhī, zé ān zhī.既来之,则安之。jīn yóu yǔ qiú yě, xiāng fū zǐ, yuǎn rén bù fú ér bù néng lái yě bāng fēn bēng lí xī ér bù néng shǒu yě: ér móu dòng gān gē yú bāng nèi.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wú kǒng jì sūn zhī yōu, bù zài zhuān yú,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nèi yě.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