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诲人》

王辟之 宋代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
”曰:“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乡里称君为善士。
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翻译

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是个普通百姓,为人忠厚老实,从不冒犯他人,到了晚年家里渐渐富裕起来。有一天晚上,小偷闯进了他的家,他的儿子们抓住了这个小偷,发现是邻居家的孩子。于令仪对小偷说:“你平时很少做错事,为什么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实在是因为太穷了,没办法啊!”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小偷说:“能有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钱。小偷刚要走,于令仪又把他叫住,小偷吓得不轻。于令仪对他说:“你这么穷,晚上背着这么多钱回家,恐怕会被人盘问。不如先留在这里,等到天亮再走。”小偷听了非常感动,也感到羞愧,最终改过自新,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乡里人都称赞于令仪是个善人。于令仪挑选家族中聪明有潜力的子侄,在家中开设学堂,请来有名望的学者教导他们。他的儿子和侄子们后来都考中了进士,如今已成为曹南一带显赫的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