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清代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
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
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
”余曰:“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翻译

多年来我看过不少瀑布,但到了峡江寺却舍不得离开,全是因为那座飞泉亭的缘故。
一般来说,人的感情是眼睛喜欢看,但身体若不舒服,也就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只有百步之遥,雁宕山的瀑布旁却没有寺庙;其他如匡庐、罗浮、青田的石门等地,虽然瀑布也很奇特,但游人只能顶着烈日站在危险的山崖边观看,不能从容欣赏,就像偶然相遇的朋友,即使欢聚一时,也很快就要分别。
只有广东的峡山,山不算高,不过一里左右,但山路曲折迂回,古松成荫,像张开的大伞,骄阳晒不到人。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并肩而立,走到半空却合为一体。一般的树都是根部相连、枝条分开,这棵树却是根部分开、枝条相合,实在奇妙。
爬到半山腰时,就听见瀑布声如雷鸣,从空中倾泻而下。瀑布旁边有一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面积大约一丈多见方,八面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能听到瀑布的声音,打开窗便见瀑布飞流直下。人在里面可以坐着、躺着、伸腿而坐、仰卧休息,也可以放下笔墨纸砚,煮茶饮酒。以人的安逸去迎接水的奔腾,仿佛把九天之上的银河都搬到了桌几之上来赏玩。当初建造这座亭子的人,难道不是神仙吗?
僧人澄波擅长下棋,我让霞裳与他对弈。于是水声、棋声、松涛鸟鸣交错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拄杖的声音从云雾中传来,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厚厚的一本诗集,来请我为他的诗集作序。顿时吟咏之声又此起彼伏。自然之声与人间之音融合一体,浑然天成。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竟能达到如此境界,这全靠飞泉亭的功劳啊!
我们在亭中坐得太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投宿在带玉堂。房间正对着南山,云雾缭绕,树木葱郁,中间隔着大江,船只往来,妙就妙在竟无一人愿意靠岸来到这寺庙。僧人告诉我:“峡江寺俗名叫飞来寺。”我笑道:“寺怎么会飞呢?不过是将来我的魂梦或许会飞来这里罢了!”僧人说:“没有证据的话,别人不信。您既然这么喜爱这里,何不写篇文章记录下来?”我说:“好。”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