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图记》

归有光 明代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翻译

吴县和长洲县都在郡城,各自管理自己的辖区。而郡城西边的山峦都属于吴县。其中最高的几座山有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和铜井山。灵岩山上曾是吴国的宫殿所在地,至今还留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太湖浩瀚广阔,面积达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座山峰点缀其间,堪称国内奇观。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担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就因政绩优异被召入京师担任给事中。他在任期间对百姓仁爱有加,百姓们舍不得他离开,但又无法挽留,他自己也舍不得离开百姓。因此,有人绘制了《吴山图》作为送别礼物。县令对于百姓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县令贤明,那么当地的山水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而显得更加美丽;反之,如果县令不贤明,那么当地的山水草木也会因他的不当治理而蒙羞。魏君让吴县的山水更加增添了光彩。将来,这里的百姓或许会在山间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然而,他已经离开了,为什么还会如此怀念这片山水呢?以前苏轼曾提到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并为此写下了《思黄州》诗,苏轼还为黄州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可见,贤能之人无论到哪里,不仅能让当地人难以忘怀,自己也同样不会忘记那里的人。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我们同在朝廷内,他拿出这幅《吴山图》,一边欣赏一边叹息,让我为它作记。唉!他对吴县的感情如此深厚,怎么能让那里的百姓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