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宋代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
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翻译

赵郡的苏轼,是我同年考中科举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寄到京城给我,称赞四川有两个才子,名叫黎生和安生。不久后,黎生带着他写的几十万字文章,安生也带着数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恢宏、壮丽优美,善于纵横驰骋,反复推敲,把事理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他们的才情奔放自如,仿佛没有尽头。这两位才子实在是罕见的奇人,而苏轼也确实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啊。
不久,黎生被任命为江陵府司法参军,即将启程赴任,他请求我写几句话作为临别赠言。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深深刻在心里了,难道还需要用言语来表达吗?”黎生回答道:“我和安生学习写这些文章时,乡里人都嘲笑我们,认为我们迂腐而不切实际。现在请你写些话,是希望用来解除乡人的疑惑。”我听了这话,忍不住自嘲地笑了。试问,当今世上还有谁比我更迂阔呢?我只知道相信古人的智慧,却不懂如何迎合当下的世道;只知道追求心中的大道,却不懂如何随波逐流。正因如此,我才陷入如今的困境,却依然执迷不悟。放眼世间,还有谁比我更迂阔呢?
你们现在的所谓“迂”,不过是文章不够通俗,这只是小的迂罢了,最多被乡里人取笑一番。而我的迂就严重多了,如果让你们拿着我的话回去,恐怕不仅会被嘲笑,还会惹上更大的麻烦。既然如此,我又该如何对你们说呢?如果说我的迂是一种优点,那么它带来的祸患显而易见;如果说它是缺点,那迎合世俗必然违背古训,随波逐流必然背离大道。所以,你们不必急于去解开乡人的误会,认真思考之后,自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是,我把这些话写下来赠送给两位才子,同时也请苏轼看看,不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