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

苏轼 宋代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翻译

这座亭子之所以叫“雨”,是因为它承载了喜悦。古人遇到喜事,常常用来命名事物,以示铭记不忘。比如周公得到嘉禾,就以此命名他的著作;汉武帝获得宝鼎,就用它来命名那一年;叔孙氏打了胜仗,就给儿子取名叫“胜敌”。喜事有大有小,但表达铭记的心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在厅堂的北边建了一座亭子,在南边开挖了水池,引来流水,种植树木,把它作为休憩的地方。这一年春天,麦苗在岐山的南坡发芽,预示着丰收。然而不久后整月没有下雨,百姓们开始担忧。到了第三个月,乙卯日终于下了一场雨,甲子日又下了雨,大家觉得还不满足。到了丁卯日,雨下得很大,连续下了三天才停。官员们在庭院里互相庆祝,商人们在集市上欢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欢呼雀跃。忧愁的人感到高兴,生病的人得以痊愈,而我的亭子正好在这时建成。于是我在亭子里设宴,请客人喝酒,并对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会怎么样?”他们回答:“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好。”我又问:“十天不下雨呢?”他们说:“十天不下雨,稻谷就无法生长。”“没有麦子没有稻谷,庄稼歉收,饥荒就会接连发生,诉讼案件增多,盗贼也会猖獗。那时我们即使想悠闲地在这亭子里享乐,又怎么能够做到呢?现在老天没有抛弃百姓,在干旱之后赐下了这场雨。让我们能在这里悠然自得地享受这份安宁,这都是雨水的恩赐啊,怎么能忘记呢?”于是我把亭子命名为“雨”,并作歌道:“假如让天上落下珍珠,寒冷的人却不能用它做成棉衣;假如让天上落下美玉,饥饿的人也不能拿它当粮食充饥。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功劳?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应归于天子。天子却说不是这样,应该归功于大自然。大自然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归于那无边无际的虚空。虚空渺茫,无法命名。我就用这个‘雨’字,来命名我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