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

苏洵 宋代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
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翻译

作为将领,首先要修炼内心。即使泰山在眼前崩塌,面色也不变;即便麋鹿突然出现在身旁,眼睛也不眨一下。这样,才能面对利害得失,从容应对敌人。凡是用兵,都要讲究正义。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应轻举妄动。不是因为一次行动的得失,而是考虑到将来可能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只有正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士兵因正义而激愤,可以与他们共战百次。打仗的道理是:未开战时要积蓄财富,即将开战时要养精蓄锐,战斗中要保持士气,胜利后则要安抚人心。谨慎地守望烽火台,严密地设置哨岗,让耕种的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为了积累财富;丰厚的犒赏和充分的休息,是为了增强体力;小胜之后更加急迫,小败之后更加激励,这是为了培养士气;用人时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是为了安定他们的心。因此,士兵总是心中怀有愤怒和欲望,但又不完全释放出来。怒气未尽则有余勇,欲望未尽则有余贪。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士兵也不会厌倦战争,这就是黄帝能历经七十战而军队不衰的原因。如果不能安顿好士兵的心,即使一战而胜,也无法再用。将领应当智慧而严厉,士兵则应当淳朴。智慧使人难以揣测,严厉使人不敢冒犯,因此士兵都会听从命令,自然也就变得淳朴了。只有士兵淳朴,才能与他们同生共死。凡是用兵,必须先了解敌方的君主和将领,然后才能在险境中行动。邓艾在蜀中悬绳而下,如果不是刘禅昏庸,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被轻易擒获,他正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才敢冒险。所以古代贤明的将领,既能用兵试探敌人,又能通过敌人来检验自己,从而决定进退。作为主将,必须明白道理才能起兵,了解形势才能用兵,掌握分寸才能指挥作战。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沮丧,掌握分寸就不会陷入绝境。遇到小利不动心,遇到小患不躲避,小利小患不足以损害我们的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大利大患。只有保养自己的技艺并爱惜自己,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一时的忍耐可以对抗百倍的勇气,一时的冷静可以控制百倍的冲动。兵器有长短,敌我双方都一样。有人问:“我的长处,我拿出来使用,敌人不会跟我较量;我的短处,我隐藏起来,敌人却会强行与我争斗,怎么办?”回答是:“我的短处,我要显露出来,使敌人疑惑而退却;我的长处,我要暗中培养,使敌人放松警惕而落入圈套。这就是利用长短之道。”善于用兵的人,能让士兵无所顾虑,有所依靠。无所顾虑,就知道死亡不足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会必然失败。拿着尺子去对付猛虎,会大声呼喊并勇敢攻击;徒手遇到蜥蜴,反而会脸色大变而退缩,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做将领了。赤膊上阵按剑而立,乌获也不敢逼近;头戴盔甲,手持兵器却睡着了,小孩也能弯弓射杀。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靠的是形体稳固。能够做到形体稳固,力量就会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