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

苏洵 宋代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翻译

管仲担任齐桓公的宰相,使齐国称霸诸侯,驱逐夷狄外患,他活着的时候,齐国一直富强安定,诸侯都不敢反叛。但等到管仲去世后,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被重用,齐桓公最终死于内乱,五个公子争夺王位,祸乱蔓延不断,直到简公时期,齐国再无一年安宁。事业的成功,并非只靠成功那天的功劳,而是早有原因促成;灾祸的发生,也不是突然爆发,也必有征兆在前。因此,齐国的兴盛,我不归功于管仲,而归功于鲍叔;至于后来的动乱,我不责怪竖刁、易牙、开方,而要责备管仲。
为什么这样说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他们能得势,是因为齐桓公重用了他们。就像有了舜帝才能放逐四凶,有了孔子才能铲除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他得以任用这三个小人的,正是管仲自己。当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向他询问继任宰相的人选。这个时候,我以为他会推荐天下最有贤德的人来接替自己。但他却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常理,不能亲近罢了。”
唉!难道管仲真的以为齐桓公从此就不会再用这三个人了吗?他与桓公共处多年,难道还不了解桓公的为人吗?桓公贪图声色享乐,若没有这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当初之所以没让他们掌权,只是因为还有管仲在。一旦管仲不在了,那三人便可以互相庆贺、得意洋洋了。难道管仲真以为临终前的一句话,就能束缚住桓公的手脚吗?
齐国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三个小人,而是失去管仲。只要有管仲在,这三个小人不过只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否则,天下哪会缺少这种奸佞之徒呢?即使桓公听从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其他的同类,管仲又能否一个个清除干净呢?唉!可以说,管仲并不懂得根本问题所在啊。
如果他借着桓公问政的机会,推荐天下贤才来接替自己,那么即使他死了,齐国也不等于失去了管仲。如此一来,那三个小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连提都不必提了。
春秋五霸之中,最强盛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晋文公的才能不如齐桓公,他的臣子也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也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是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靠着文公留下的威望,仍做了百余年的盟主。为什么?因为虽然君主不够贤明,但仍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朝中支撑。
而齐桓公一死,国家顿时大乱,毫无秩序,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因为他完全依赖一个管仲,而管仲又已经死了。
天下从来不缺贤才,只是有时候有贤臣却没有明君。只要桓公在世,就说天下再没有像管仲那样的人才,我是不相信的。管仲的书里记载了他在临死前评论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一一指出他们的缺点。看来他是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以托付国家重任。同时又能预知自己将死,这样的记录虚妄不实,实在不足为信。
我看史鰌,因为不能让蘧伯玉上位、不能赶走弥子瑕,所以留下遗言劝谏君主;萧何临死前,推荐曹参接替自己。大臣用心,本就应当如此。国家因一人而兴盛,也会因一人而衰败。真正的贤者不会为自己死亡悲伤,而是忧虑国家的衰落。所以只有在确保后继有人的情况下,才可以安心死去。那么,像管仲这样的人,怎么能在没有安排好继承人之前就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