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宋代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翻译

我听说世人常说诗人很少能功成名就,大多穷困潦倒,难道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世上流传的诗歌,大多是古代那些怀才不遇、处境艰难的人写的。那些胸中怀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人,常常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观察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时候,总爱探究其中的奇妙之处。内心积聚着忧思感慨,于是借诗歌表达怨恨讽刺之情,吟唱那些被流放的大臣和寡居妇女的叹息,抒发难以言表的人情世态。越是穷困,诗写得越好。并不是诗让人陷入贫困,而是人在贫困之中更能写出好诗。
我的朋友梅尧臣,年轻时靠祖辈的功劳做了个小官,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如愿,长期在地方上任职,前后十多年。如今五十岁了,还在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做幕僚,心中积累的才华无法在事业上充分展现。他家在宛陵,从小就喜欢写诗,还是孩子的时候,出口成章就让长辈们惊叹不已。长大后,学习儒家经典中的仁义之道,他的文章简洁古朴、纯正高雅,不刻意迎合世俗。世人只知道他擅长写诗罢了。然而无论贤明还是愚钝的人谈论诗歌时,都会提到梅尧臣。他也把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诗歌里抒发出来,所以他一生创作的诗歌特别多。世人已经知道他的才华,却没有推荐给朝廷。以前王文康公曾经看到他的作品感叹道:“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佳作了!”虽然深知他的才华,最终也没有真正推荐他。如果他有幸被朝廷重用,创作出典雅颂扬的作品,用来歌颂大宋的功德,献给宗庙,与商周及鲁国的颂诗作者齐名,那该是多么伟大啊!可惜让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些穷人的诗,仅仅停留在对虫鱼草木、羁旅愁绪的感叹上。世人只欣赏他的诗艺精湛,却不了解他长久的困顿与衰老!这岂不可惜?
梅尧臣的诗作很多,他自己并未好好整理。他的侄女婿谢景初担心诗稿散失,收集了他在洛阳到吴兴期间的作品,编成了十卷。我一向喜爱梅尧臣的诗,却苦于难以搜集齐全,现在得知谢景初能够分类编排,非常高兴,于是写了序并收藏起来。
十五年后,梅尧臣在京师病逝,我痛哭之余为他撰写墓志铭,又向他家人索要遗稿,在家中找到一千多篇诗作,加上之前收藏的,精选其中六百七十七首,编辑成十五卷。唉!我对梅尧臣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就不再赘述了。
庐陵欧阳修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