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辩》

韩愈 唐代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翻译

韩愈致信李贺,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李贺因父亲名字中包含“晋”字,有人指责他不应参加科举,认为此举不合礼制。他们质疑如果李贺的父亲名为“仁”,李贺是否还能作为人存在。古人避讳制度起源于何时?制定并教育后世的,难道不是周公和孔子吗?
周公作诗时并未避讳,孔子也不偏重避讳双字名。《春秋》对不避讳嫌疑名字的做法没有批评。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参却未避讳“昔”。历史上有“骐期”和“杜度”,他们的儿子应该如何避讳呢?是连姓氏一起避讳,还是只避讳嫌疑的名字?汉朝避讳武帝名“彻”为“通”,却没有听说同时避讳“车辙”的“辙”字。避讳吕后的名“雉”为“野鸡”,同样没有听说同时避讳“治理”的“治”字。
现今的奏章和诏令,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机”等字。只有宦官和宫女不敢提及“谕”和“机”,认为这是触犯禁忌。读书人言行举止,应当遵循什么准则呢?
考察经典,对照律令,参照国家典制,李贺参加科举是否合理呢?是否不合理呢?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一样,就无须被指责了;做人,能效仿周公、孔子,也就够了。当今世人,不追求效仿曾参、周公、孔子的行为,反而在避讳亲属名字上力求超越他们,这表现出了他们的困惑。
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无法超越,超越他们的人,竟然与宦官宫女相比,那么宦官宫女在侍奉亲人的孝道上,是否比周公、孔子、曾参更为出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