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马迁 两汉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
《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翻译

在正义高祖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他表彰了那些有功的大臣,并授予他们侯爵的封号,像萧何、曹参等人。太史公说,古代评定臣子功劳的标准有五种:通过品德树立宗庙、稳固国家基础的称为勋;通过言论影响政治的称为劳;通过实际行动取得成就的称为功;明确划分功劳等级的称为伐;累积时间长的称为阅。封赏时的誓言是:“愿让黄河如同腰带般细窄,泰山变得像堤岸般平缓,国家永远安宁,恩泽延续到后代子孙。”然而,最初的愿望常常未能保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根基逐渐衰败。
我研读高祖赐予功臣的封地,观察他们的初始封地,发现他们失去封地的原因,感到非常惊奇。《尚书》记载“调和万国”,从夏、商时代开始,有的封地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周朝分封了大约八百个诸侯国,到了幽王、厉王之后,这些信息在《春秋》中才有所提及。《尚书》中提到的唐、虞时代的诸侯,历经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他们坚守仁义之道,忠于天子的法度。汉朝兴起时,获得封地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许多大城市和名城都已经消失,人口数量仅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地最多不过一万户人家,小侯则只有五六百户。几代之后,百姓纷纷返回故乡,人口日益增加,萧何、曹参、绛侯、灌婴等人所辖封地甚至达到了四万户,小侯的封地也翻了一番,财富与权力达到了顶峰。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侯国的后代们逐渐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教诲,沉溺于享乐。到了太初年间,一百年间,只有五位侯国得以幸存,其余的要么因犯法被处死,要么失去了国家,导致这些侯国的势力大大削弱。对于这些制度的疏漏,确实没有严格遵守当时的禁令,但人们并未对此感到警觉。
生活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回顾历史的轨迹,以此作为自我反省的镜子,并不一定完全遵循古人的做法。帝王们在礼仪和责任上的差异,最终以成功作为评价标准,这怎么能一概而论呢?观察那些获得尊宠与遭受贬黜的原因,也是当代得失的缩影,并不一定非要依赖于古老的传闻。因此,我仔细记录了这些功臣封地的起始与结束,展示出他们的事迹,但也有些细节未能全面覆盖,只着重突出明显之处,对模糊不清的部分则留空。未来如有君子想要进一步研究,这份记录将为他们提供参考,方便他们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