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高 先秦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
贤季子也。
何贤乎季子?
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
”皆曰诺。
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馀祭也立。
馀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长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
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
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
僚恶得为君?
”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
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
”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
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
吴季子之名也。
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
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翻译

吴国原本没有明确的君主,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夫,为什么后来会有君主和大夫呢?这是因为有一位贤能的人,名叫季子。季子为何被称为贤者呢?因为他主动辞让了王位。他是如何辞让的呢?季子和谒、馀祭、夷昧是同母所生的兄弟四人。季子虽然年纪最小,但才华出众,兄弟们都十分喜爱他,都想拥立他为国君。然而,谒却说:“如果现在把国家交给季子,他肯定不会接受。我们不如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大家轮流做国君,最终将国家交给季子。”其他兄弟都点头同意了。
于是,每一位轮值的国君都不惜以死为勇,每次用餐前必定祈祷,说道:“上天如果保佑吴国,请尽快让我离开人世,以便国家早日归于季子。”所以,谒去世后,馀祭继位;馀祭去世后,夷昧继位;夷昧去世后,按理说国家应该归季子所有。然而,当时季子正出使在外,并不在国内。僚作为庶长子,趁机登上了王位。等到季子完成使命回国,发现这一情况,便承认了僚的君位。
然而,阖庐却提出了异议。他说:“先君之所以不让儿子继承王位,而选择兄弟相继为君,就是为了把国家留给季子。如果我们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国家本该归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我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僚凭什么成为国君?”于是,阖庐派人刺杀了僚,然后将国家献给季子。然而,季子拒绝了这份权力,他说:“你杀了我的君主,我却接受你的国家,这就是与你一起篡位。你杀害了我的兄长,我再杀你,这就是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永无止境。”于是,他离开了吴国,隐居在延陵,终生不再踏入吴国一步。
因此,君子认为季子拒绝王位的行为体现了道义,他不报复杀兄之仇则彰显了仁爱。正是季子的高尚品德,使得吴国从此有了真正的君主和大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季子甘愿做一个臣子,这就说明吴国需要一位君主来统领国家。那么,“札”是谁呢?这是吴国季子的名字。按照春秋时期的惯例,贤者通常不会被直呼其名,这里为什么要提到他的名字呢?这是因为对于偏远之地的人来说,礼数并不完全适用。季子是公认的贤者,难道对他还能有什么不足吗?认可臣子身份的人必须让他尽臣子的责任,认可子女身份的人也必须让他履行子女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