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革对灵王》

左丘明 先秦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
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
右尹子革夕,王见之。
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 对曰:“与君王哉!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齐,王舅也;
晋及鲁、卫,王母弟也。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 对曰:“与君王哉!
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
诸侯其畏我乎?
”对曰:“畏君王哉!
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
”王入视之。
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
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 王出,复语。
左史倚相趋过。
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
臣问其诗而不知也;
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 王曰:“子能乎?
”对曰:“能。
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
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
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翻译

楚王在州来打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和陵尹喜率军包围徐国,以此来威胁吴国。楚王又驻扎在乾溪作为后援。下雪了,楚王戴着皮帽,穿着秦国的羽衣,披着翠鸟羽毛的被子,脚穿豹皮靴子,手持马鞭出门,仆析父跟随其后。右尹子革傍晚时分前来觐见,楚王见到他便摘下帽子,脱去外衣,放下马鞭,与他交谈:“从前我的先祖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禽父一同侍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封赏,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朝去,请求得到鼎作为封赏,周天子会给我吗?”子革回答说:“当然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的先祖熊绎居住在荆山,筚路蓝缕,在草莽中艰难跋涉,只为侍奉天子,仅有的是桃木弓和棘木箭,用来完成王事。齐国是天子的舅家;晋国、鲁国、卫国都是天子的兄弟之国。因此楚国没有封赏,而他们都有。如今周朝和四国都臣服于君王,他们会唯命是从,怎敢吝惜一个鼎呢?”楚王又问:“从前我的祖先伯父昆吾曾居住在许地,如今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却不给我们。如果我去索要,他们会给我吗?”子革答道:“当然会给君王啊!周朝都不吝惜鼎,郑国怎敢吝惜田地?”楚王继续说:“以前诸侯远离我们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修建了陈、蔡、不羹等大城,每城都能出兵千乘,你也有功劳。诸侯们会畏惧我吗?”子革回答:“当然会畏惧君王啊!这四个国家已经足够让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的强大,谁敢不畏惧君王呢?”这时工尹路请求说:“君王命令我用圭玉制作刀柄,请允许我请示。”楚王走进去看。仆析父对子革说:“您是楚国的希望啊!现在您与君王的对话如此顺从,这对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子革说:“我在磨砺自己等待时机,君王出来后,我将施展我的锋芒。”楚王再次出来与子革交谈。左史倚相快步走过。楚王说:“这是个好史官,你要好好对待他。他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子革回答:“我曾问他,从前周穆王想放纵自己的心志,游历天下,希望能留下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一首《祈招》诗来劝阻穆王,穆王因此得以在祗宫安然去世。我问他这首诗的内容,他却不知道;如果问更远古的事情,他又怎能知道呢?”楚王问:“你能背诵这首诗吗?”子革回答:“可以。这首诗说:‘祈招之歌悠扬动听,彰显美德之声。思量君王的法度,如玉般纯洁,如金般坚固。体恤百姓的力量,不要有醉饱之心。’”楚王听了后,拱手而入,几天不吃不睡,无法克制自己,最终导致了灾难。孔子说:“古书上有记载:‘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就是仁。’这句话说得真好啊!如果楚灵王能做到这样,怎么会在乾溪受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