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

左丘明 先秦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翻译

春天的时候,国君打算去棠地看渔民捕鱼。大夫臧僖伯劝阻说:“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来进行重要的祭祀活动,或者材质不够用来制作器具,那么国君就不要去关注它了。国君应当引导百姓遵守规矩和法度。因此,通过演习来衡量规矩和尺度,称为‘轨’;选用材料来彰显事物的色彩,称为‘物’。如果不按照规矩行事,就叫做乱政。乱政频繁发生,就会导致国家衰败。所以,春季打猎时搜寻猎物,夏季打猎时减少猎物的数量,秋季打猎时选择性捕杀,冬季打猎时全面狩猎,这些活动都在农闲时节进行,目的是为了演练军事。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回来后整顿军队,然后再举行庆祝仪式,统计战利品。这样做可以展示礼仪和秩序,明确贵贱等级,区分不同职位,顺应年龄大小,练习礼仪规范。鸟兽的肉如果不能摆上祭坛,皮革、牙齿、骨头、角、羽毛等不能制成器具,那么国君就不应该射杀它们,这是古代的规定。至于山林川泽中的产物,以及制作器具所需的物资,这些都是仆役们的工作,官员们负责监管,不是国君应该干涉的。”
国君说:“我要巡视边境。”于是前往,并陈列渔网观看捕鱼。臧僖伯声称有病没有跟随。史书记载:“国君在棠地陈列渔网观看捕鱼。”这是不合礼制的行为,而且提到了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