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

苏轼 宋代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翻译

高人学习佛法中的“苦”与“空”,心中的各种念头已经冷却得像灰烬一般。剑尖上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被烧焦的谷物也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为何要跟随我们这些人,用文字去争奇斗艳呢?你写的新诗如同精美的玉屑,出口就显得清新警策。韩愈评论草书时说,做任何事都未曾停止思考。忧愁和愤懑之情,往往通过笔端得以抒发。我很奇怪那些出家人,把身体看作是一口枯井。他们随遇而安,显得淡泊宁静,但谁又能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呢?仔细想想,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假象。要想让诗句美妙动人,就不能害怕空灵与寂静。因为寂静能洞察万物的运动,空灵能容纳万千景象。经历世间百态,行走于人间,观察自身犹如卧在云端的山岭。人生的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其中蕴含着永恒的至味。诗歌创作与其他艺术并不冲突,这句话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