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弟子录 先秦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拼音

liáng huì wáng yuē:" guǎ rén zhī yú guó yě, jìn xīn yān ěr y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hé nèi xiōng, zé yí qí mín yú hé dōng, yí qí sù yú hé nèi hé dōng xiōng yì rán.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há lín guó zhī zhèng, wú rú guǎ rén zhī yòng xīn zhě.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lín guó zhī mín bù jiā shǎo, guǎ rén zhī mín bù jiā duō, hé yě? mèng zǐ duì yuē:" wáng hào zhàn, qǐng yǐ zhàn y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tián rán gǔ zhī, bīng rèn jì jiē, qì jiǎ yè bīng ér zǒu.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huò bǎi bù ér hòu zhǐ, huò wǔ shí bù ér hòu zhǐ.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yǐ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zé hé rú?" yuē:" bù kě, zhí bù bǎi bù ěr, shì yì zǒu yě.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yuē:" wáng rú zhī cǐ, zé wú wàng mín zhī duō yú lín guó yě.”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ù wéi nóng shí, gǔ bù kě shèng shí yě shù gǔ bù rù wū chí, yú biē bù kě shèng shí yě fǔ jīn yǐ shí rù shān lín, cái mù bù kě shèng yòng y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gǔ yǔ yú biē bù kě shèng shí, cái mù bù kě shèng yòng, shì shǐ mín yǎng shēng sàng sǐ wú hàn yě.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yǎng shēng sàng sǐ wú hàn, wáng dào zhī shǐ yě.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wǔ mǔ zhī zhái, shù zhī yǐ sāng, wǔ shí zhě kě yǐ yī bó y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jī tún gǒu zhì zhī chù, wú shī qí shí, qī shí zhě kě yǐ shí ròu yǐ.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ǎi mǔ zhī tián, wù duó qí shí, shù kǒu zhī jiā, kě yǐ wú jī yǐ jǐn xiáng xù zhī jiào, shēn zhī yǐ xiào tì zhī yì, bān bái zhě bù fù dài yú dào lù y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qī shí zhě yī bó shí ròu, lí mín bù jī bù hán, rán ér bù wáng zhě, wèi zhī yǒu yě.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gǒu zhì shí rén shí ér bù zhī jiǎn, tú yǒu è piǎo ér bù zhī fā, rén sǐ, zé yuē:' fēi wǒ yě, suì yě.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shì hé yì yú cì rén ér shā zhī, yuē' fēi wǒ yě, bīng yě'? wáng wú zuì suì, sī tiān xià zhī mín zhì yān.’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现象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③甫闻凶讯 《》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标志: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2)鸡豚狗彘之畜。畜鸡豚狗彘(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4)树之以桑以桑树之(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省略句】1、何也省略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略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略主语“黎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

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鉴赏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