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撰 两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谤讥 一作:谤议)

拼音

zōu jì xiū bā chǐ yǒu yú, ér xíng mào yì lì.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cháo fú yì guān, kuī jìng, wèi qí qī yuē:" wǒ shú yǔ chéng běi xú gōng měi?" qí qī yuē:" jūn měi shén, xú gōng hé néng jí jūn yě!" chéng běi xú gōng, qí guó zhī měi lì zhě yě.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jì bù zì xìn, ér fù wèn qí qiè yuē:" wú shú yǔ xú gōng měi?" qiè yuē:" xú gōng hé néng jí jūn yě!" dàn rì, kè cóng wài lái, yǔ zuò tán, wèn zhī kè yuē:" wú yǔ xú gōng shú měi?" kè yuē:" xú gōng bù ruò jūn zhī měi yě.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míng rì xú gōng lái, shú shì zhī, zì yǐ wéi bù rú kuī jìng ér zì shì, yòu fú rú yuǎn shén.”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mù qǐn ér sī zhī, yuē:" wú qī zhī měi wǒ zhě, sī wǒ yě qiè zhī měi wǒ zhě, wèi wǒ yě kè zhī měi wǒ zhě, yù yǒu qiú yú wǒ yě.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yú shì rù cháo jiàn wēi wáng, yuē:" chén chéng zhī bù rú xú gōng měi.”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hén zhī qī sī chén, chén zhī qiè wèi chén, chén zhī kè yù yǒu qiú yú chén, jiē yǐ měi yú xú gōng.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jīn qí dì fāng qiān lǐ, bǎi èr shí chéng, gōng fù zuǒ yòu mò bù sī wáng, cháo tíng zhī chén mò bù wèi wáng, sì jìng zhī nèi mò bù yǒu qiú yú wáng: yóu cǐ guān zhī, wáng zhī bì shén y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wáng yuē:" shàn.”王曰:“善。" nǎi xià lìng:" qún chén lì mín néng miàn cì guǎ rén zhī guò zhě, shòu shàng shǎng shàng shū jiàn guǎ rén zhě, shòu zhōng shǎng néng bàng jī yú shì cháo, wén guǎ rén zhī ěr zhě, shòu xià shǎng.”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lìng chū xià, qún chén jìn jiàn, mén tíng ruò shì shù yuè zhī hòu, shí shí ér jiān jìn qī nián zhī hòu, suī yù yán, wú kě jìn zhě.”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yàn zhào hán wèi wén zhī, jiē cháo yú qí. cǐ suǒ wèi zhàn shèng yú cháo tíng.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àng jī yī zuò: bàng yì(谤讥 一作:谤议)

翻译

邹忌身高超过八尺,相貌英俊。一天早晨,他穿戴整齐后照镜子,问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妻子说:“你非常美,徐公怎么能和你相比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又去问他的小妾:“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小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与他交谈时问道:“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回答:“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观察后,觉得自己确实不如徐公;再照镜子看自己,觉得差距更大了。晚上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他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进宫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小妾怕我,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疆域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侍从都偏爱大王,朝廷的大臣都畏惧大王,全国的百姓都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被蒙蔽得很严重啊。”齐威王说:“你说得对。”于是下令:“群臣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时,大臣们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这件事后,都来朝拜齐国。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通假字1.有:通“又”。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3.受:通“授”,给予、付予。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2]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特殊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3,省略句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一字多义a 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的)问之(代词,他)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孰视之(代词,指徐公)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臣之妻私臣(的)王之蔽甚矣(不翻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数月之后(不译)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b 朝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c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d 于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e 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认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研讨  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