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求百兽》

刘向 两汉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犹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

荆宣王向大臣们问道:“我听说北方各国都畏惧昭奚恤,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群臣无人应答。这时,江乙回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可千万别吃我啊!上天派我统领百兽。现在您若吃了我,那就是违抗上天的旨意!如果您认为我说的不可信,那我就走在前面,您跟在我后面,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都不敢逃跑?’老虎觉得有道理,便与狐狸同行。果然,其他野兽见到他们,纷纷逃窜。然而,老虎并不知道那些野兽其实是怕自己,反而以为它们害怕狐狸。如今,大王您的疆域达五千里,拥兵百万,却将兵权尽数交给昭奚恤,所以北方各国畏惧昭奚恤,实际上畏惧的是您强大的军队啊!这就好比百兽畏惧的其实是老虎,而非狐狸!”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荆宣王询问群臣关于北方各国畏惧昭奚恤一事是否属实,江乙以生动的寓言故事作答,巧妙地揭示了北方各国真正畏惧的是荆宣王所掌控的强大军事力量,而非昭奚恤个人。江乙通过“老虎与狐狸”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往往畏惧的是背后的实力,而非表面的个体。江乙以此来提醒荆宣王,北方各国表面上畏惧昭奚恤,实则是畏惧荆宣王所代表的国家实力,即强大的军队。江乙的回答既解答了荆宣王的问题,又含蓄地表达了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语言优美,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