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招》

姜夔 宋代
篷方底,舟师行歌,徐徐曳之如偃卧榻上,无动摇突兀势,以故得尽情骋望。
予欲家焉而未得,作徵招以寄兴。
徵招、角招者,政和间,大晟府尝制数十曲,音节驳矣。
予尝考唐田畸声律要诀云:徵与二变之调,成非流美,故自古少徵调曲也。
徵为去母调,如黄钟之徵,以黄钟为线,不用黄钟乃谐。
故随唐旧谱,不用母声,琴家无媒调、商调之类。
皆徵也,亦皆具母弦而不用。
其说详于予所作琴书。
然黄钟以林钟为徵,住声於林钟。
若不用黄钟声,便自成林钟宫矣。
故大晟府徵调兼母声,一句似林钟均,所以当时有落韵之语。
予尝使人吹而听之,寄君声于臣民事物之中,清者高而亢,浊者下而遗,万宝常所谓宫离而不附者是已。
因再三推寻唐谱并琴弦法而得其意。
黄钟徵虽不用母声,亦不可多用变徵蕤宾、变宫庆钟声。
若不用黄钟而用蕤宾、应钟,即是林钟宫矣。
余十一均徵调傲此。
其法可谓善矣。
然无清声,只可施之琴瑟,难入燕乐。
故燕乐阙徵调,不必补可也。
此一曲乃予昔所制,因旧央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
虽兼用母声,较大晟央为无病矣。
此曲依晋史名曰黄钟下微调、角招曰黄钟清角调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
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
客途今倦矣。
漫赢得、一襟诗思。
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
迤逦。
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
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
一丘聊复尔。
也孤负、幼舆高志。
水洪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

翻译

船舱是方形的,船夫一边唱歌一边慢慢拉着船,像是躺在床榻上一样平稳,没有颠簸突兀的感觉,因此可以尽情远眺。我真想在这里安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于是写了这首《徵招》来寄托情怀。
《徵招》和《角招》是北宋政和年间,大晟府曾创作的几十首曲子之一,但音律并不和谐。我曾查阅唐代田畸的《声律要诀》,其中提到:徵调以及二变之调,原本就不够流畅优美,所以古代很少有徵调的乐曲。徵调是“去母调”,比如黄钟的徵调,是以黄钟为宫音,但不用黄钟音反而更和谐。因此,隋唐旧谱中不使用母音,琴家也没有“无媒调”、“商调”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徵调,也都具备母弦却不用。这一说法在我的《琴书》中有详细说明。
然而,黄钟的徵调以林钟为徵音,声音定在林钟上。如果不使用黄钟音,就自然成为林钟宫调了。所以大晟府的徵调中兼用了母音,听起来像林钟宫调,因此当时有人批评说“落韵”。我曾让人吹奏过,发现将君主的声音寄托在臣民事物之中,清音高亢,浊音低沉,正如万宝常说的“宫离而不附”那样。我反复研究唐代乐谱和琴弦法,才明白其中的用意。
黄钟徵调虽然不用母音,但也不能多用变徵(蕤宾)和变宫(庆钟)这些音。如果不用黄钟而用蕤宾、应钟,那就成了林钟宫调。其余十一均的徵调也都是如此。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很巧妙了。但缺少清音,只能用于琴瑟,难以进入燕乐。因此燕乐中没有徵调,也不必补上。
这首曲子是我以前创作的,因为原来的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所以我接着完成了它。虽然也用了母音,但比大晟府的作品要好一些。
此曲依照晋代史书称为“黄钟下微调”,《角招》则称为“黄钟清角调”。
回望西陵浦,小舟仅能容下我这个隐士。离开不过几时,草木已如此繁茂。旅途如今疲惫不堪,只换来一身诗思。记得江南,落帆沙边,这次出行终究还是这样。
一路前行,剡山那边,再次与故人相见,依依不舍,情意浓浓。似乎有些怨恨,不愿再游历,愁绪满头,心事重重。一座山丘暂且如此罢了,也辜负了幼舆的高远志向。水波浩渺,暮色苍茫,烟雾弥漫,无奈归期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