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

辛弃疾 宋代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凿池筑亭,榜以旧名。
昌父为成父作诗,属余赋词,余为赋哨遍。
庄周论於蚁弃知,於鱼得计,於羊弃意,其义美矣。
然上文论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下文将并结二义,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其义无所从起。
又间於羊蚁两句之间,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何耶!
其必有深意存焉,顾后人未之晓耳。
或言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于得水而活,此最穿凿,不成义趣。
余尝反复寻绎,终未能得。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
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姑先识余疑於此词云尔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
洋洋乎,翠藻青萍里。
想鱼兮、无便於此。
尝试思,庄周正谈两事。
一明豕虱一羊蚁。
说蚁慕於_,於蚁弃知,又说於羊弃意。
甚虱焚於豕独忘之。
却骤说於鱼为得计。
千古遗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子固非鱼,噫。
鱼之为计子焉知。
河水深且广,风涛万顷堪依。
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
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
更任公五十_为饵。
使海上人人厌腥味。
似鹍鹏、变化能几。
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
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
嗟鱼欲事远游时。
请三思而行可矣。

翻译

如今昌父的弟弟成父,在自己的住处挖池筑亭,并用旧有的名字来题匾。昌父为成父写了一首诗,嘱咐我作一首词,于是我写了《哨遍》。庄周在书中谈到蚂蚁舍弃智慧,谈到鱼得到计策,谈到羊舍弃意愿,这些道理是很美好的。然而前面讲的是虱子在猪身上被烧死,羊肉被蚂蚁喜爱而招致残害,下面本应把这两层意思结合起来,却偏偏只提到猪身上的虱子而不谈,反而突然说起鱼,这道理从何而来呢?又在“羊”和“蚂蚁”两句之间插入,使得“羊”和“蚂蚁”的意思断开,互不连贯,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后人未能明白罢了。有人说蚂蚁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鱼得水而活,这种说法太过牵强,毫无意义。我曾经反复思考推敲,始终没有弄明白。我想世上一定有能读懂这本书并真正理解其中含义的人。如果将来遇到这样的人,问起这个问题,我先在这里记下我的疑惑。
池边的主人,人已经忘了鱼,鱼也忘了水。鱼儿在碧绿的水草与青萍间自由游弋。我想鱼啊,这里最适合它了。试着想想,庄周原本是在讲两件事:一是猪身上的虱子,一是羊和蚂蚁。他说蚂蚁羡慕什么,所以舍弃智慧;又说羊舍弃意愿。但猪身上的虱子被烧死的事却被忽略了。却突然转而谈论鱼得到了计策。千古流传的文章,我不知该如何解释,因为我不是你。你本来也不是鱼,唉。你怎么知道鱼的计策呢?河水深广,风浪万顷,可以依靠。有如云般的渔网,鹈鹕成群结队,经过时让人叹息,这样的计策恐怕并不好。那外面的大海茫茫无边,海底有龙伯,饥饿时一口吞下千里之远。还有任公用五十条大鱼做饵,让海上的人都厌倦了腥味。像鲲鹏一样,变化又有多少呢?东游入海,这样的计划不过是拿性命开玩笑。自古以来那些错误的算计和狂妄的图谋,最终不过是一场五鼎烹杀,还被当作平坦大道。可叹鱼儿想要远游的时候,还是请三思而后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