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徐俯 宋代
七泽三湘碧草连。
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
明月棹,夕阳船。
鲈鱼恰似镜中悬。
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张志和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顾况渔父词云:“新妇矶边月明。
女儿浦口潮平。
沙头鹭宿鱼惊。
”东坡云:“元真语极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前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
乃取张顾二词,合为浣溪沙云:“新妇矶边眉黛愁。
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细雨转船头。
”东坡跋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
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
因以宪宗画像求元真子文章及元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东湖老人因坡、谷互有异同之论,故作浣溪沙、鹧鸪天各二阕云。
)

翻译

七泽与三湘的碧草连成一片,洞庭湖和江汉水宽广如天。如果朝廷要找元真子这个人,他不是在云边隐居,就是在酒边逍遥。明月当空时他划船而行,夕阳西下也见他泛舟水上,鲈鱼仿佛悬在镜中一般清澈可见。丝线鱼饵都已收起,他在八字山前听雨声安然入眠。
张志和写过一首《渔父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春水中的鳜鱼肥美。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归去。”顾况也有一首《渔父词》写道:“新妇矶边月色明亮,女儿浦口潮水平静,沙洲上栖息着白鹭,鱼儿被惊动。”
苏东坡曾说:元真的歌词非常美丽,可惜曲调已经失传。于是他添了几句,用《浣溪沙》的词牌来唱:“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帆影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己庇护一身戴青箬笠,相随处处是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看到后大加赞赏,并说:可惜“散花”和“桃花”重复用了“花”字,而且渔船上很少有人用帆。于是他将张志和与顾况的两首词合在一起,改写成《浣溪沙》:“新妇矶边眉黛含愁,女儿浦口水波盈盈秋。惊鱼错认月钩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下暂且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苏东坡为此作跋说:“鲁直(即黄庭坚)这首词清新婉丽,问到最得意之处,他说是以山水风光取代了美女香花,真正体现了渔父的风采。不过刚从新妇矶出来,又进了女儿浦,这位渔父也未免太风流了些。”后来黄庭坚晚年也觉得以前的作品还不够精妙,听了表弟李如篪的建议,把渔父词改写成《鹧鸪天》,音律非常和谐,只是文字少、声音多,不够协调。于是他又结合唐宪宗画像寻访元真子文章的事迹,以及元真子兄长松龄劝他回家的想法,补全了几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苏东坡看了笑道:“鲁直这是要在平静的地面上掀起风波啊。”因此,东湖老人因苏东坡与黄庭坚两人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见解,便分别写了《浣溪沙》和《鹧鸪天》各两首,以表达他们不同的风格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