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苏轼 宋代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
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翻译

我七岁的时候,见过一位眉州的老尼姑,姓朱,名字已经忘了,她有九十岁了。她说自己曾经跟随师父进入过蜀主孟昶的皇宫中。有一天天气很热,蜀主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边夜里乘凉,写了一首词,朱尼姑还能记得。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年了,朱尼姑早就去世了,知道这首词的人也没有了,只记得开头两句。闲暇时慢慢品味,这难道是《洞仙歌》这个词牌吗?于是我就把剩下的部分补全了。
她的肌肤像冰一样清凉,头发如玉般柔滑,身上没有一点汗水。水边的宫殿吹来一阵风,带来阵阵幽香。绣帘被风吹开,一轮明月悄悄地照进屋里,人还没睡,斜靠着枕头,发簪歪了,头发也乱了。她起身拉着对方的手,庭院寂静无声,偶尔能看到稀疏的星星划过银河。她问现在是什么时辰了,已经三更天了,月光淡淡,北斗星低低地转动。只是算算,西风什么时候才会来呢?不知不觉间,岁月已经偷偷地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