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

佚名 南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拼音

yì méi xià xī zhōu, zhé méi jì jiāng běi.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dān shān xìng zǐ hóng, shuāng bìn yā chú sè.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xī zhōu zài hé chǔ? liǎng jiǎng qiáo tóu dù.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rì mù bó láo fēi, fēng chuī wū jiù sh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shù xià jí mén qián, mén zhōng lù cuì diàn.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kāi mén láng bù zhì, chū mén cǎi hóng lián.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cǎi lián nán táng qiū, lián huā guò rén tóu.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dī tóu nòng lián zǐ, lián zǐ qīng rú shuǐ.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zhì lián huái xiù zhōng, lián xīn chè dǐ hóng.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yì láng láng bù zhì, yǎng shǒu wàng fēi hóng.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hóng fēi mǎn xī zhōu, wàng láng shàng qīng lóu.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lóu gāo wàng bú jiàn, jǐn rì lán gān tóu.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lán gān shí èr qǔ, chuí shǒu míng rú yù.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juàn lián tiān zì gāo, hǎi shuǐ yáo kōng lǜ.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hǎi shuǐ mèng yōu yōu, jūn chóu wǒ yì chóu.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nán fēng zhī wǒ yì, chuī mèng dào xī zhōu.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翻译

我回忆起当年在西洲的梅树下,折了一枝梅花寄往江北。那时我穿着杏子般鲜红的单衣,两鬓乌黑如小燕子的羽毛。西洲在哪里呢?就在桥头,划着船就能到。天色渐晚,伯劳鸟飞走了,风吹动着乌桕树。树下就是我家的门前,门里隐约露出她佩戴的翠玉耳环。我打开门,他却没有来;我出门去采红莲。秋天我在南塘采莲,莲花高过人头。我低头摆弄莲子,莲子清澈如水。我把莲子放在袖子里,莲心红得透彻。想念他他却没来,我抬头望着飞过的鸿雁。鸿雁飞满了西洲,我望着他可能所在的高楼。楼太高我看不见,整天倚着栏杆发呆。栏杆弯弯曲曲,我的手白皙如玉。卷起帘子,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海水仿佛在空中的绿色里摇荡。梦里的海水悠悠无尽,他的愁绪也成了我的愁。南风如果懂得我的心意,就把我梦中的思念带到西洲去吧。

赏析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5]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分析

西洲曲创作特点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