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记》

沈德潜 清代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
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翻译

虞山距离吴城才一百里,我多次想去游玩,但一直没能成行。辛丑年秋天,我打算去江阴,乘船经过虞山脚下,远远望见剑门山高耸入云,但还没来得及登山。到了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去江阴,停船在山脚下,进入吾谷,船夫骗我说:“离剑门还有二十里。”还是没来得及登上去。
壬子年正月初八,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前往游览,住在陶家。第二天早上,天色阴沉,似乎要下雨,其他客人不想去了,但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木屐,无法阻止。我们从城北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来到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写诗的地方,现在池塘叫“空心”,就是取自诗句中的意境。接着我们从破龙涧往上走,山势陡峭,岩石纵横,好像有神兽的爪痕时隐时现。相传是龙与神争斗,龙战败后逃走了,所以山被劈开。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荒诞,但确实有痕迹,似乎可以相信。
走了四五里,山路层层曲折,翻过山岭,踏上石阶,终于到达山顶。那里有土堆和碎石,可能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载是谁的。我们登上望海墩,向东望去,当时云雾昏暗,天地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海。不久,雨就下起来了,山中有古寺可以避雨,我们稍作休息。雨停后,我们沿着小路往南走,景色越发奇特:山崖高耸入云,陡峭断绝,两面山壁相互嵌合,像被刀劈开,又像利刃般直立,这就是剑门。用剑州、大剑、小剑来比喻,非常贴切。我站在旁边,不敢轻易挪动脚步,舍不得离开。遇到一位山中和尚,问他有哪些名胜景点。他指着南方说那是太公石室;再往南偏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方向是拂水岩,瀑布飞流如虹,风吹逆着水势,水花倒卷而上,高达几十丈。再往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面有个石洞通向大海,有时有海中生物潜藏其中,人们都不知其名。我记住了这些地方,想打听怎么去游览,但云朵飘浮不定,风冷冽刺骨,雨水不断飘洒,打湿了衣服和外衣,我和同伴也难以久留。等雨稍微停了,我们从山的正面下来,疲惫不堪地回家了。从此之后,春天的阴雨连绵不断,再也没有机会再去游玩。
唉!虞山就在百里之内,我两次经过山下,却始终没有真正游览。如今虽然对这里有些了解,但那些幽深曲折的地方,还都没能探访。我心里很不痛快。然而天下的风景,一旦涉足便轻易得到,得到后就匆匆结束的,开始时令人欣喜,后来却感到索然无味,想要回味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而那些艰难得来、却只得到一半的景致,反而让人产生无穷的怀念。唉!这又岂止是寻找山水的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