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杂言诗(一作慧净诗)》

义净 唐代
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
仿佛影坚路,摧残广胁gJ.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
声华日以远,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肌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
持囊毕契戒珠净,被甲要心忍衣固。
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定潋江清沐久结,智剑霜凝斩新雾。
无边大劫无不修,六时愍生遵六度。
度有流光功德收,金河示灭归常住。
鹤林权唱演功周,圣徒往昔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延眺且周巡。
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存。
五峰秀,百池分。
粲粲鲜花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梵岳,凝思遍生河。
金花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涧生津,共会龙华舍尘翳。

翻译

我站在祇园山顶眺望,远处是古代王城的遗迹。池塘虽历经万年,依旧清澈;皇家园林也还清幽如初。那些曾经辉煌的道路如今已荒芜破败,昔日华丽的殿堂也早已残毁不堪。七宝仙台的旧貌不再,四色天花也不再飘落,那美妙的声音和景象都渐渐远去。我感叹自己生得太晚,无缘得见当年盛况。
我既为人间如火宅般痛苦而悲伤,也为迷失在尘世中的众生感到惋惜。登上平旷的郊野远望,心却似游荡在七海之上。芸芸众生沉溺于邪道,万物纷杂难觅真知之人。
唯有佛陀独能彻悟圆满之理,他清净无染,拨开迷雾,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他舍弃王位与生命,为求解脱之道,甘愿毁灭心中的执念之树。他持戒如珠,身心坚定,披忍辱之衣,坚不可摧。
历经漫长修行而不倦,超越世俗名利之争;一心追求究竟真理,不计九死一生。定力如江水清澈宁静,智慧如霜剑斩除迷雾。他在无数劫难中修行不懈,每日六时慈悲护念众生,修习六度万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功德如流光汇聚;金河示现涅槃,归于永恒寂静。佛在拘尸那罗树林示现灭度,圣徒传下教法余音;龙宫深藏奥义经典,山中石室传出真言妙法。
佛法流传至今,代有传人不断。然而沙河雪岭晨路迷茫,巨海鸿崖夜渡艰难。要从万死之中寻求一线生机,其艰难程度远超针孔穿线、束马悬车之险。
我不贪图今生安乐,也不祈求来世荣华。只愿舍弃危脆之身,追寻至高真理,希望最终能证得菩提,传承佛法光明。
不必再唱劳苦之歌,且放眼四方巡游。向东望去,女峦山仍留佛迹;向西远行,鹿苑已不见三转法轮。北望舍卫城池仍在,南瞻尊者修行之岭穴犹存。
五座山峰秀美挺拔,百个池塘星罗棋布。鲜花盛开,光辉映照日月星辰;道旁树木,在春光中如镜般明净。我手持锡杖,缓步登上祇陀林地。
亲眼看见如来叠衣石,又见提婆达多投石坠崖之处。伫立灵山之巅,凝神遥想恒河两岸。昔日金花满掌供奉,芳盖凌空次第飞过。
绕塔经行,心眼观想,神意契合。凭借这少许福报,愿此生得清凉甘露;期望将来能在龙华会上,共脱尘垢,同登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