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

佚名 先秦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拼音

wǎn bǐ míng jiū, hàn fēi lì tiān.宛彼鸣鸠,翰飞戾天。wǒ xīn yōu shāng, niàn xī xiān rén.我心忧伤,念昔先人。míng fā bù mèi, yǒu huái èr rén.明发不寐,有怀二人。rén zhī qí shèng, yǐn jiǔ wēn kè.人之齐圣,饮酒温克。bǐ hūn bù zhī, yī zuì rì fù.彼昏不知,壹醉日富。gè jìng ěr yí, tiān mìng bù yòu.各敬尔仪,天命不又。zhōng yuán yǒu shū, shù mín cǎi zhī.中原有菽,庶民采之。míng líng yǒu zi, guǒ luǒ fù zhī.螟蛉有子,蜾蠃负之。jiào huì ěr zi, shì gǔ shì zhī.教诲尔子,式穀似之。tí bǐ jí líng, zài fēi zài míng.题彼脊令,载飞载鸣。wǒ rì sī mài, ér yuè sī zhēng.我日斯迈,而月斯征。sù xīng yè mèi, wú tiǎn ěr suǒ shēng.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jiāo jiāo sāng hù, lǜ chǎng zhuó sù.交交桑扈,率场啄粟。āi wǒ tián guǎ, yí àn yí yù.哀我填寡,宜岸宜狱。wò sù chū bo, zì hé néng gǔ? wēn wēn gōng rén, rú jí yú mù.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zhuì zhuì xiǎo xīn, rú lín yú gǔ.惴惴小心,如临于谷。zhàn zhàn jīng jīng, rú lǚ bó bīng.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翻译

那斑鸠飞得高高的,直飞到天空。我的心里充满忧伤,想起从前的祖先。天一亮就睡不着,心中怀念着双亲。人中有的聪明圣明,喝酒也能保持克制。那些昏庸的人却不知自省,一天到晚醉醺醺。各自要谨守自己的仪态,天命不会再次降临。中原有豆子,百姓去采摘。螟蛉生了孩子,蜾蠃便去背走。教育好你的子孙,要让他们像你一样贤良。那脊令鸟在空中飞,一边飞一边鸣叫。我一天天地前行,一个月个月地远征。早起晚睡,不要辱没你的父母。交交的桑扈鸟,在谷场啄食谷粒。可怜我孤独无依,只能进牢狱。握着一把米去占卜,怎能得到好的结果?温和善良的人,像鸟儿落在树上。小心谨慎,像站在山谷边。战战兢兢,像踩在薄冰上。

赏析

小宛鉴赏  此诗虽然不是什么“刺王”之作,但却反映了混乱、黑暗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还是有其认识意义的。  首章直述怀念祖先、父母之情,这是疾痛惨怛的集中表现,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二章感伤兄弟们的纵酒,既有斥责,也有劝戒,暗示他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育。三章言代兄弟们扶养幼子,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四章述自己操劳奔波,以慰藉父母在天之灵。五章说明自己贫病交加,又吃了官司,表现出对命运难卜的焦虑。最后一章,总括了自己诚惶诚恐、艰难度日的心情。各章重点突出,语意恳切;全诗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即使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质朴而又整饬,在雅颂作品中是颇为别具一格的。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时,虽然是以诉说为主,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直来直往,而是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比兴手法,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每章诗意都是在因物起兴、借景寄情。第一章以斑鸠的鸣叫、翰飞、戾天来反衬他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忧伤;第二章以“齐圣”之人的“饮酒温克”来对比自己兄弟的“彼昏不知,壹醉日富”;第三章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来比喻自己代养兄弟们的幼子;第四章以鶺鸰的“载飞载鸣”来映衬自己“夙兴夜寐”地“斯迈”、“斯征”;第五章以“交交桑扈,率场啄粟”来象征自己“填寡”而又“岸狱”的心态和心情,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贴切真实,耐人咀嚼和回味;至于第六章连用三个“如”字,更把自己“惴惴小心”、“战战兢兢”的心境描绘得形神兼备,真切感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但表现得却十分活脱、鲜明和生动,这在雅颂作品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总之,《小雅·小宛》在内容主题上是今人比较难于索解的,但在艺术技巧上,却是比较优秀的。

分析

小宛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毛诗序》说:“《小宛》,大夫刺幽王也。”郑笺又订正说:“亦当为厉王。”但从诗的内容来看,看不出和幽王或厉王有多大的关系,讽刺的意味也不突出。朱熹的《诗集传》就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认为“说者必欲为刺王之言,故其说穿凿破,无理尤甚”。他说这是一首“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朱熹看出前人解说的破绽而提出新说,但他仍没有理清作者与所述内容的关系,而后世的众多解诗者又多是在毛、郑、朱诸说之上修修补补,对这首诗也没有真正搞清读懂。从此诗所述的内容来看,作者可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父母在世时,对他有良好的教育,家庭生活似乎还很富裕。可是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诲,一个个嗜酒如命、不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都弃养了。作者恪守着父母的教诲,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但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的威逼和迫害,已力不从心。他贫病交加,并连遭诉讼,所以忧伤满怀,以至“惴惴小心”、“战战兢兢”地生活着,盼望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家道复兴。在他“宜岸宜狱”之时,更是耿耿难眠、百感交集,既怀念死去的父母,又怨恨“壹醉日富”的兄弟,思前想后,感慨万端,因而写出了这首忧伤交织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