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刺长吏也》

白居易 唐代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翻译

谁家的孩子在田间捕捉蝗虫?天气炎热,白日漫长,肚中饥饿几乎要死。自从兴元年间战乱之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就被扰乱了,和顺之气被虫害侵蚀,竟化作成群的蝗虫。起初是在两河地区与三辅之地出现,接着像蚕食桑叶一样蔓延开来,飞舞如雨,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风雨般席卷千里,所到之处青翠的禾苗消失不见,只剩下赤红的土地荒芜无收。河南的地方官员忧心农事,下令百姓昼夜不停地捕捉蝗虫。那时一斗米值三百钱,而捉来的蝗虫价格竟然和米价相当。
可是捕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是让饥饿的百姓更加劳累徒费力气罢了。一只蝗虫死了,却有百只蝗虫涌来,难道靠人力就能战胜天灾吗?
我曾听闻古代贤良的官吏施行仁政,以德行感召,竟能驱赶蝗灾、使蝗虫远离境地;又听闻贞观初年国运昌盛,唐太宗仰天悲悯,亲手抓起蝗虫吞入腹中,以身祈愿。
一人有德行,天下百姓都能蒙受恩泽。那一年虽然有蝗灾,却没有造成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