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

白居易 唐代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
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
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
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
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
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
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
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
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
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
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
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
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
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
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
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
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
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
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
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
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
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
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
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
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
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
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
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
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
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
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
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
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
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
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
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

翻译

在商山的阳城驿站里,有一个人在那里长叹。他是谁呢?原来是元监察使,当年从江陵被贬谪时路过此地。他忽然看到这个驿站的名字“阳城驿”,久久伫立,几乎落下泪来。为什么呢?因为这驿站的名字和一位贤人阳道州的名字相同。
我敬佩你那颗赤诚的心啊,无论荣辱都不改变志向。你嫉恶如仇,像巷伯那样刚直;你敬重贤才,如同《缁衣》所赞之人。他徘徊良久不愿离去,心中想着是否该把驿站的名字改一改。于是他建议将“阳城驿”改为“避贤驿”,并郑重题写在门楣之上。
楚地的人敬爱羊祜,连负责文书的小官也愿意为他更改名字。一个字都不忍心提起,更何况是直接叫出与贤者相同的名字呢。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八百言的长诗,文字直白却文采斐然。
诗中先讲阳公的品行,兄弟友爱无人能比,骨肉亲情亲密无间,至死不分离。接着讲阳公的经历,早年曾在夏邑居住,当地的乡民受他影响,无论老少都变得孝顺仁慈。再讲他平日的生活,终日饮酒自得,兄弟欢笑,面色红润,怡然自乐。又讲他的气节,在谏官之位直言敢谏,誓死铲除国家蛀虫,即使冒犯天威也在所不惜。最后讲述他的命运,被贬到遥远的道州,那地方炎热瘴疠,恐怕此生难归故土。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记录,事无巨细全都写入诗中。凡是善良的人听了,无不感伤动容。道州的事已成过往,无法挽回。但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出现,值得后人追思。
我希望用这篇君子之作,告诉掌管音乐的大师,把它附在雅正的歌曲之中,在宫廷白玉阶前奏响。皇帝若听到了这首诗,定会推行教化,如同施行法度一样严谨。直言劝谏者畅通无阻,奸佞小人则如病害般被厌恶。宰相若读到此诗,必能端正政事,举荐贤才毫不倦怠,清除奸邪毫不犹豫。御史台的官员看了,也不敢再犹豫不决。谏官们看了,也不忍心随波逐流。
然后我会告诉史官,旧有的史书已有先例。如果要为阳公作传,应当让后人知道他的事迹。不需要繁复地叙述家世,不必耗费笔墨铺陈辞藻。只要在国史之中,完整收录元稹的这首诗,便足以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