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元鲁山》

孟郊 唐代
搏鸷有馀饱,鲁山长饥空。
豪人饫鲜肥,鲁山饭蒿蓬。
食名皆霸官,食力乃尧农。
君子耻新态,鲁山与古终。
天璞本平一,人巧生异同。
鲁山不自剖,全璞竟没躬。
自剖多是非,流滥将何归。
奔竞立诡节,凌侮争怪辉。
五常坐销铄,万类随衰微。
以兹见鲁山,道蹇无所依。
君子不自蹇,鲁山蹇有因。
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
天地蹇既甚,鲁山道莫伸。
天地气不足,鲁山食更贫。
始知补元化,竟须得贤人。
贤人多自霾,道理与俗乖。
细功不敢言,远韵方始谐。
万物饱为饱,万人怀为怀。
一声苟失所,众憾来相排。
所以元鲁山,饥衰难与偕。
远阶无近级,造次不可升。
贤人洁肠胃,寒日空澄凝。
血誓竟讹谬,膏明易煎蒸。
以之驱鲁山,疏迹去莫乘。
言从鲁山宦,尽化尧时心。
豺狼耻狂噬,齿牙闭霜金。
竞来辟田土,相与耕嶔岑。
当宵无关锁,竟岁饶歌吟。
善教复天术,美词非俗箴。
精微自然事,视听不可寻。
因书鲁山绩,庶合箫韶音。
箫韶太平乐,鲁山不虚作。
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
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
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
力运既艰难,德符方合漠。
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铄。
礼法虽相救,贞浓易糟粕。
哀哀元鲁山,毕竟谁能度。
当今富教化,元后得贤相。
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
幽埋尽洸洗,滞旅免流浪。
唯馀鲁山名,未获旌廉让。
二三贞苦士,刷视耸危望。
发秋青山夜,目断丹阙亮。
诱类幸从兹,嘉招固非妄。
小生奏狂狷,感惕增万状。
黄犊不知孝,鲁山自驾车。
非贤不可妻,鲁山竟无家。
供养耻佗力,言词岂纤瑕。
将谣鲁山德,赜海谁能涯。
遗婴尽雏乳,何况骨肉枝。
心肠结苦诚,胸臆垂甘滋。
事已出古表,谁言独今奇。
贤人母万物,岂弟流前诗。

翻译

鲁山长久忍受饥饿,而那些凶猛的鸟兽却吃饱了还剩。富贵人家天天吃着肥美的肉食,鲁山却只能吃野菜粗粮。追求美食的人多是权贵官僚,靠劳力吃饭的才是尧帝时代的农夫。有德君子耻于追逐新奇奢靡的生活方式,鲁山宁愿守着古朴之道走到生命尽头。
天然的本质原本平等无别,人的巧智才使世间生出差别。鲁山不愿自我剖白显露,他保持完整的本性直到身故。人若刻意表现自己,就会招来是非纷争,放纵泛滥又将走向何方?竞相奔逐树立虚假的节操,互相凌辱争夺奇异光彩。五常伦理因此日渐衰败,万物也随着一起衰落。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鲁山的处境艰难,并非他自己甘于困顿。只要天地间尚存一缕灵秀之气,那都是天地自身的一部分。当天地间的艰难已经深重,鲁山坚守的道就难以伸展;天地元气不足时,鲁山连饭都吃得更少了。这时才明白要补救自然之道,必须依靠贤能之人。
可惜贤人常常被埋没,他们的道理与世俗格格不入。细小的功劳他们不愿提起,只有深远的韵致才能和谐共鸣。万物各得其所才算真正的饱足,万人各自心安才是天下太平。如果有一声不合音律,众人的怨恨便会纷纷而来。所以像元鲁山这样的人,即使身处饥寒衰败之中,也难以有人真正理解、相伴同行。
通往高远的台阶没有捷径可走,仓促之间也无法登临。贤人清正自洁,就像寒冷天气中清澈凝结的水一样纯净。用血写下的誓言也会被人误解扭曲,膏脂般的光明容易被煎熬蒸发。正因为如此,鲁山被驱赶远离仕途,他的足迹稀疏无人追随。
他曾说跟随鲁山做官,便是将心完全化作尧帝时代那样纯朴的心志。豺狼也羞耻于疯狂撕咬,它们的牙齿如霜金般收敛锋芒。人们争相开垦田土,一起在险峻的山岭上耕作。夜里无需上锁,整年都充满歌声笑语。这种善教融合天道的方式,不是寻常的劝诫之言。精妙细微的事情,言语和眼睛都无法捕捉到,因此写下鲁山的功绩,希望能接近《箫韶》那样的太平之音。
《箫韶》是盛世之乐,鲁山的作为也不是虚妄之举。千百年后若有人还记得,一百年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谁能继承这样的教化,以此洗净浮华浅薄的风气?君臣之间的深厚知遇,天地自有其感应。力量的运行既已艰难,德行相符才能契合大道。
如果名位空虚无实,声明自然会逐渐消亡。礼法虽能相互补救,但忠贞淳厚很容易变成糟粕。令人哀叹的是元鲁山的事迹,最终谁又能真正衡量?如今国家富足教化盛行,圣明的君主得遇贤良宰辅。他们以冰清玉洁之心照见古今兴衰,以严正议论扫除远方的迷障。
所有幽暗中的埋没都将被洗刷干净,滞留他乡的游子也将免去漂泊之苦。只是鲁山的名字尚未受到应有的表彰,没人称赞他的廉洁谦让。还有几位坚贞刻苦的士人,目光炯炯地寄托着崇高期望。秋风吹过青山之夜,遥望宫阙明亮的灯火,希望从此开始吸引同类,这美好的召唤并非虚言。
我这年轻后生奏陈狂直之言,心中感动警惕,百感交集。黄牛不懂孝道,鲁山却亲自驾车奉养双亲;不是贤者不能配为妻,鲁山竟然终身未娶。他耻于接受他人帮助,言语中毫无瑕疵。我要吟唱鲁山的德行,那深奥广阔之处谁能测度?他对遗孤视如己出,更何况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他的心肠凝聚着真诚,胸怀中流淌着甘甜温润。所作所为早已超出古人记载之外,谁说只有今天才出现这样的奇人?贤人如母亲般养育万物,仁爱宽和的精神早已流传在前人的诗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