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

佚名 先秦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拼音

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yú jí.交交黄鸟,止于棘。shuí cóng mù gōng? zi chē yǎn xī.谁从穆公?子车奄息。wéi cǐ yǎn xī, bǎi fū zhī tè.维此奄息,百夫之特。lín qí xué, zhuì zhuì qí lì.临其穴,惴惴其栗。bǐ cāng zhě tiān, jiān wǒ liáng rén! rú kě shú xī, rén bǎi qí shēn!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yú sāng.交交黄鸟,止于桑。shuí cóng mù gōng? zi chē zhòng xíng.谁从穆公?子车仲行。wéi cǐ zhòng xíng, bǎi fū zhī fáng.维此仲行,百夫之防。lín qí xué, zhuì zhuì qí lì.临其穴,惴惴其栗。bǐ cāng zhě tiān, jiān wǒ liáng rén! rú kě shú xī, rén bǎi qí shēn!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yú chǔ.交交黄鸟,止于楚。shuí cóng mù gōng? zi chē zhēn hǔ.谁从穆公?子车针虎。wéi cǐ zhēn hǔ, bǎi fū zhī yù.维此针虎,百夫之御。lín qí xué, zhuì zhuì qí lì.临其穴,惴惴其栗。bǐ cāng zhě tiān, jiān wǒ liáng rén! rú kě shú xī, rén bǎi qí shēn!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翻译

黄鸟在树丛中鸣叫,停在酸枣树上。谁跟随了穆公?是子车奄息。这个奄息,是百里挑一的勇士。当他站在墓穴前,心中充满恐惧和颤抖。苍天啊,为何要夺走我们的贤人!如果可以赎回他的生命,我们愿意用百人的性命来交换!
黄鸟在桑树上鸣叫,停在桑树枝头。谁跟随了穆公?是子车仲行。这个仲行,是百夫中的屏障。当他站在墓穴前,心中充满恐惧和颤抖。苍天啊,为何要夺走我们的贤人!如果可以赎回他的生命,我们愿意用百人的性命来交换!
黄鸟在荆棘中鸣叫,停在荆条上。谁跟随了穆公?是子车针虎。这个针虎,是百夫中的护卫。当他站在墓穴前,心中充满恐惧和颤抖。苍天啊,为何要夺走我们的贤人!如果可以赎回他的生命,我们愿意用百人的性命来交换!

赏析

黄鸟鉴赏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分析

黄鸟创作背景  秦穆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一次与群臣饮酒,趁大家喝得晕头糊脑时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而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大臣当场表态,愿随他共死。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任好死,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也允诺随之殉葬而死,这三兄弟是秦国的贤者,人们哀悼他们,于是创作了这首挽歌,诗中表达了对活人殉葬制满腔愤怒的控诉,以及秦人对于三良的惋惜,也见出秦人对于暴君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