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

陆游 宋代
庭中下乾鹊,门外传远书,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
开缄展矮纸,滑细疑卵肤。
首言劳良苦,後问逮妻孥,中间勉以仕,语意极勤渠。
字如老瘠竹,墨淡行疏疏。
诗如古鼎篆,可爱不可摹。
快读醒人意,垢痒逢爬梳。
细读味益长,炙毂出膏腴。
行吟坐卧看,废食至日晡。
想见落笔时,万象听指呼。
亦知题诗处,绿井石发麤。
公闲计有客,煎茶置风炉。
倘公无客时,濯缨亦足娱。
井名本季疵。
思人理岂无。
居然及贱子,媿谢恩意殊。
几时得从公,旧学锄荒芜。
古文讲声形,误字辨鲁鱼。
时时酌井泉,露芽奉瓢盂。
不知公许否?
因风报何如。

翻译

庭院中,喜鹊在枝头欢叫,门外传来远方寄来的书信。信封上盖着红色的小印章,两端用黄蜡封好。我拆开信封,展开那薄薄的纸张,触感细腻如婴儿的肌肤。信的开头问候我辛劳,接着关心我的妻儿,中间还勉励我继续仕途,言辞恳切。字迹如老竹般瘦劲,墨色淡雅,行距疏朗。诗篇如古鼎上的篆文,古朴可爱,却难以模仿。快速阅读让人精神振奋,仿佛痒处被轻轻抓挠;细细品味则意味悠长,如同炙烤车毂,油脂溢出。我边走边读,坐卧不离,甚至忘了吃饭,直到太阳西斜。想象他提笔时的情景,仿佛万物都在听从他的指挥。我也知道,他题诗的地方,绿井旁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他闲暇时若有客人来访,便会在风炉上煎茶;若无客人,他也会在井边洗濯帽缨,自得其乐。这口井名为“季疵”,想必也有其深意。他居然还提到了我,让我感到惭愧,感激他的厚爱。我何时才能追随他,重新拾起荒废的学问?古文讲究声韵字形,我要仔细辨别那些容易混淆的字。时常汲取井中的清泉,用瓢盂盛上露水般的茶芽,奉给他。不知他是否愿意接受?我借着风儿,向他传达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