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桂林,有出岭之喜,但病余便觉登顿,至》

范成大 宋代
桂林独宜人,无瘴古所传。
北客守炎官,恃此以泰然。
堂高惬宴坐,讼简容佳眠。
不计身落南,璇柄三回天。
今朝逐出岭,欢呼系行缠。
罝兔脱丰草,池鱼跃清渊。
那知多病身,久静翻怀安。
长风荡篮舆,帘箔飘以翾。
灵泉路吃蹶,仆夫告頳肩。
我亦头岑岑,中若磨蚁旋。
走投破驿宿,强饭不下咽。
兹事未渠央,万里蜀道难。
十年故倦游,况乃成华巅。
蚕老当作茧,不茧夫何言。

翻译

桂林这地方特别适宜人居住,自古以来就有“无瘴气”之说流传。北方来的客人即使身处炎热之地,也能凭借这里的宜人气候而心安泰然。高敞的厅堂让人惬意地宴饮闲坐,由于政务不多,更可享受美美的睡眠。原本并不在意自己身在南方,却不知不觉间已过了三个春夏秋冬。今日终于得以离开山岭,众人欢呼雀跃,踏上行程。野兔在丰茂的草丛中穿梭逃脱,池塘里的鱼儿在清澈的深渊里欢快跃动。谁料到我这多病之躯,长久的静养后反而怀念起奔波劳顿的生活。疾风吹拂着竹轿,帘子与薄幕随风飘舞。行至灵泉路上,轿夫突然脚步踉跄,告知我他的肩膀已疼痛难忍。我也感到头昏沉沉的,仿佛有无数蚂蚁在脑中旋转。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匆匆投宿破旧驿站,勉强进食却难以下咽。此事尚未结束,前方还有万里蜀道之艰难等待。我已倦于游历十年之久,更何况如今已年华老去。蚕到老时会吐丝作茧,若不结茧,又有什么可说呢?
(注:以上翻译保留了原文诗意的优美散文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现代人易于理解。原文中的“璇柄三回天”意指过了三个季节,“蚕老当作茧,不茧夫何言”比喻人到一定年龄应有所作为,否则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