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马歌(并引)》

苏轼 宋代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
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
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
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岂秧马之类乎?
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従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従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
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翻译

路过庐陵时,遇见已经退休的宣德郎曾安止,他拿出自己写的《禾谱》。文章写得温润雅致,内容也详细实在,可惜有个缺憾,就是没有记载农具。我以前在武昌游玩时,看到农民都骑着秧马干活。秧马的肚子用榆树或枣木做成,是为了让它滑顺;背用楸树或桐木,是为了轻便。肚子像小船,头尾高高翘起,背像倒扣的瓦片,方便夹住双腿。农夫像鸟儿一样在泥里跳跃,用草绳绑住秧苗固定在头上。一天能耕完一千垄田,和弯腰劳作的人相比,真是一个轻松一个辛苦。《史记》中说大禹乘着四样交通工具,其中在泥地里走的是橇。解释的人说,橇的样子像簸箕,用尖头在泥地上滑行。这难道不是秧马的前身吗?于是我写了首《秧马歌》,附在《禾谱》的后面。
春日的云雾蒙蒙,细雨凄凉,春天的稻苗快要成熟了,翠绿整齐。可怜我们一家人走在泥地里,早上分一垄,傍晚就干完千亩田。腰像箜篌一样弯曲,头像鸡啄一样低垂,筋疲力尽,声音都嘶哑了。我有张桐木做的秧马,亲手拿着,头尾高高翘起,肚子低低的。背像倒扣的瓦片,没有棱角,用我的两条腿当作四只蹄子。它跳动滑溜,像水鸟一样灵活,用一根细草绳就能带着走。何必用华丽的缰绳和金饰呢?我从田东跑到田西,像的卢马跃过檀溪那样迅速。回家后把它挂在墙上,让它高高栖息,不用喂草料,也不会饿得叫。年轻时骑着它,到老了皮肤都黑了,它从未让我摔过跤,也从未让我担心跌倒。那些穿锦缎的公子早上进宫,笑我一辈子踩着牛犁,却不知道我还有自己的木马可以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