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都曹(并引)》

苏轼 宋代
乖崖公在蜀,有录曹参军老病废事,公责之曰:“胡不归?
”明日,参军求去,且以诗留别。
其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公惊谢之,曰:“吾过矣,同僚有诗人而吾不知。
”因留而慰荐之。
予幼时闻父老言,恨不问其姓名。
今都曹路君以小疾求致仕,予诵此事留之,不可,乃采前人意作诗送之,并邀赵德麟、陈履常各赋一篇。
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
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
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
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
吏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
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
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
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
子意谅已成,我言宁复従。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我田荆溪上,伏腊亦粗供。
怀哉江南路,会作林下逢。

翻译

乖崖公任职于四川时,有一位录曹参军因年老多病无法正常处理公务,乖崖公便责备他说:“为何不告老还乡呢?”次日,这位参军便申请离职,并留下一首告别诗。诗的大意是:秋光仿佛映照出宦海生涯的冷淡,而山色却比归乡之意更为浓厚。乖崖公听后大为震惊,深感歉意,说:“我错了,原来身边有这样一位诗人同事而我竟浑然不知。”于是他挽留并极力推荐这位参军。
我自幼时就听长辈讲述此事,遗憾未能询问这位诗人的姓名。如今都曹路君因小病请求退休,我想用这个故事劝他留下,但他坚持离去,于是我便借鉴前人诗意,写了一首诗赠给他,并邀请赵德麟、陈履常二位也各作一篇。
冰雪堆积压得桃李不堪重负,春意盎然之际又有谁来欣赏?淮河水光与山色交融,似乎在提前酝酿着浓郁的归乡之情。我也是厌倦官场之人,只是被朝廷恩惠牵绊而稍显懒散。我渴望留住那些正直之士,陪伴我度过这衰老迟暮的岁月。官府考核如升斗累积般严苛,仕途坎坷如同捣铅一般艰难。怎能让自己如朝露闪电般短暂的生命,静待收获千钟的回报?从少年到白头历经无数征战,却只见市井之人先享封赏。谁又能忍受白发苍苍,还在城门守望黄昏时的烽火?你归隐之意已决,我的劝言恐怕难以改变。遗憾的是没有乖崖公那样的长者,能一扫心中芥蒂。我在荆溪之上耕田度日,虽简朴但足以维持生活。怀念那江南之路,期待日后我们在山林间重逢。
这段文字讲述了乖崖公与录曹参军的故事,以及作者因路君请辞而作诗相赠,并邀请友人共赋,表达对仕途艰辛、归隐之意及友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