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并引)》

苏轼 宋代
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色香味三绝,以饷其犹子德麟。
德麟以饮余,为作此诗。
醉后信笔,颇有沓拖风气。
二年洞庭秋,香雾长噀手。
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贤王文字饮,醉笔蛟蛇走。
既醉念君醒,远饷为我寿。
瓶开香浮座,盏凸光照牖。
方倾安仁醽,(潘岳《笙赋》云:披黄苞以授柑,倾绿瓷以酌醽)。
莫遣公远嗅。
(明皇食柑,凡千余枚,皆缺一瓣,问进柑使者,云中途尝有道士嗅之。
盖罗公远也。
)要当立名字,未可问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君知蒲萄恶,止是嫫姆黝。
须君滟海杯,浇我谈天口。

翻译

安定郡王用黄柑酿制美酒,给它起了个雅名“洞庭春色”,这酒色香味俱佳,无与伦比,他特别拿去送给侄子德麟品尝。德麟转而与我共享此酒,为此我作诗以记之。酒后乘兴挥毫,笔下颇有洒脱不羁之风。
回想两年前的洞庭秋日,那酒香如同雾气般持久萦绕指间。而今春日里再饮洞庭春色,这玉液琼浆,让人疑惑是否真的是酒。贤明的郡王以文会友,醉后笔下如蛟龙腾跃,字字飞动。酒醉之时又念及清醒时的你,这远道而来的佳酿,仿佛是为了祝福我的寿辰。
瓶盖一开,香气随即飘满座席,杯中酒光映照着窗棂。正欲倾倒那甘美的安仁醽酒,(正如潘岳《笙赋》所描述,剥开黄橙献柑橘,绿瓷杯中斟满醽)。切莫让公远这样的道士闻到这酒香。(相传唐明皇食柑,发现每个都少了一瓣,询问得知途中有一道士曾嗅过,那便是罗公远。)这样佳酿,应当有个响亮的名字,其珍贵岂能用寻常量器衡量。或许该称它为“钓诗钩”,也或是“扫愁帚”。
你知道葡萄美酒虽好,却比不上这酒的醇厚,犹如嫫母之黑无法与之美相提并论。需借你那海量的胸怀,举杯畅饮,来激发我谈论天下的口才。
如此,我们在这洞庭春色的陪伴下,以酒为媒,共叙友情,让诗意与谈笑在杯盏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