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复(并叙)》

苏轼 宋代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
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
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翻译

熙宁十年的秋天,黄河在澶渊决堤,洪水涌入钜野,进而流向淮河和泗水。从澶州、魏州以北的河流全部断流,而济州、楚州一带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彭门城下的水位高达二丈八尺,持续七十余日未退,当地官民疲惫不堪地坚守堤防。十月十三日那天,澶州刮了一整天的大风,风停之后,发现黄河的一条支流已经恢复了旧道。这一消息令人欣喜万分,或许真的可以堵住决口了!于是写下《河复》这首诗,在道路上传唱,以此表达百姓的心愿,并祈求神灵保佑,这也是地方官员的心志所在。
您可曾知道,西汉元光、元封年间,黄河曾在瓠子决堤,整整二十年未能合龙。当时洪水倾泻,钜野湖东岸被淹,淮河与泗水满溢,楚地的百姓只能靠捕食黄河里的鳣鱼为生。后来汉武帝巡幸封禅归来,才派遣越巫祭祀沉白马于河中,但河水似乎并不理会人力的努力,无数薪柴草料随波逐流,尽数投入洪水中。然而如今,我们的君主仁慈圣明如同尧帝,百神各司其职,唯有河神稍显骄纵。天子派遣风师下凡约束水流,夜晚时分,北流的河水竟然重新涌起,跨越澶州桥向南而去。东风吹过,冰冻渐消,水面泛起微绿,这一切仿佛是神灵的功绩,不再需要淇园竹那样的工程材料。如今楚地的百姓在淤积的河床上种满了麦子,抬头仰望,只见漂流的木筏挂在古老的树枝上,景象奇特而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