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诗》

苏轼 宋代
披云离北岩,度岭入中夏。
重藉剪楚茅,方函斲英檟。
骚坛意莫逆,匠石语□侈。
匪垩劳运斤,如带防毁銙。
砺□□□□,观隅整同厦。
津津剖马肝,索索模羊觟。
气逼松滋豪,烟联雪涛诧登堂却蹒跚,饮水何谻閜。
守墨面宜黔,含贞口终哑。
静惟有寿焉,玷尚可磨也。
鲁史记获麟,晋帖题裹鮓。
供给到唐文,护持等商斝。
眉形空爱纤,风字仍嫌哆。
载观七八评,咸本六一写。
退然敢摩肩,信矣俱出跨。
始知尹公他,不媚王孙贾。
铭诗与器传,篆刻当碑打。
严韵拾孑遗,微才任聊且。

翻译

飘荡的云朵告别了北方的岩石,翻山越岭来到了中原大地。重重叠叠的楚地茅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方形的木箱中盛放着精心雕琢的檟树英材。诗人们心意相通,毫无抵触,就像匠人对话,言辞夸张而生动。并非徒劳地挥动斧头去削平垩土,而是如对待珍贵腰带般谨慎防止其损坏。磨砺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只要从细微处着手,便可使整体如同大厦般焕然一新。他们热烈地剖析诗文,如切马肝般细致,如描摹羊角般精准。气势直逼松滋的豪放之士,烟雾连绵,仿佛能引发雪涛般的惊叹。然而步入厅堂却步履蹒跚,饮水之时也显得局促不安。坚守墨色之人面容黝黑,内心坚贞者始终沉默寡言。唯有宁静方能长寿,瑕疵尚可慢慢磨去。鲁国的历史记载了捕获麒麟的故事,晋人的书帖上题写着包裹鱼肉的记载。这些文化瑰宝传承至唐代文人,其保护程度堪比商朝的酒器。人们喜爱纤细的眉形,却嫌弃“风”字过于张狂。再看那七八篇评论,皆源于对六一居士作品的解读。他们谦逊低调,却才华出众,足以与先贤并肩。至此才明白,尹公他并非阿谀奉承之辈,而是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他的诗作与所制器物一同流传后世,篆刻在碑石之上永载史册。严谨地拾取遗失的美好韵律,凭借微薄才学暂且抒发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