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苏轼 宋代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无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翻译

小麦秆子长得长,稻谷秧苗却稀少。老天爷这是什么意思,竟忍心让蝗虫来骚扰。尽管有法令驱赶这些害虫,农事怎可就此放松不管。我的仆人手脚都磨出了厚茧,我的马儿也累得气喘吁吁。飞来飞去的蝗虫越来越少,我们的力气也几乎用尽了。若不是靠写上百首诗来提神,怎能熬过这昏昏欲睡的艰难时刻。
起初对抗蝗灾像是疏通小沟渠,渐渐地却好似要打开广大的海洋与湖泊。来来回回地供应着众多官吏的需求,手腕酸痛也不允许片刻休息。我这辈子看轻那些平庸之辈,对那些自以为是的魏勃之流只觉可笑。我敬重你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在诗歌的世界里挥洒自如,锐意进取。但人民的苦难何时才能结束,官员的职责又岂能轻易逃避。切记莫要过多干涉世俗之事,只能向着天空书空疾呼,满腔愤懑无处诉说。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灾害、社会现状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慨。通过描述对抗蝗灾的艰辛,反映了对底层百姓生活不易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赞美。在困苦中,诗歌成了精神的慰藉,而对未来的忧虑和无力改变现实的悲哀,则寄托于字里行间。